红安县杏花乡和美乡村建设调研报告

2025/01/10  浏览量:   作者:丁胜权  来源:红安县老促会

红安县杏花乡地处县城东郊,因境内黄安八景之一“杏墅春融”而得名,是建县鼻祖明嘉靖户部尚书耿定向、开国上将郭天民,少将耿锡祥的故里。该乡是红安县唯一的建制乡。全乡版图面积170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和6个社区,374个村(居)民小组。现有户籍人口5.7万人,常住人口13.97万人。

融入大武汉,永葆红安红。近几年来,杏花乡按照县委、县政府建设城东文体新城,对杏花打造都市服务、生态宜居示范区的发展定位,立足全局谋一域,实干争先抢契机,大力开展产业招商,全力推动项目建设,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城区品质提升,改善农村生活面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重点突破、整体提升。全乡开拓进取、担当作为,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主动破解治理难题,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治理生态美、产业兴、村民富。

一、工作经验

党建引领与机制创新相互融合。全乡各塆组都设立了党小组,各村普遍成立了村民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卫生理事会、村庄建设理事会和铜锣联防队“五会一队”等自治组织。截至目前,已建成15个“红星之家”,已评选出269名党员中心户,完成1487名党员挂牌联户亮责,形成“支部发动、党员带头、能人带动、群众参与”的良好局面。百罗村试点推广“聚心四制”,龙潭寺村创新“一地三金”工作模式,两道桥村持续深化“五进湾组”,建苏社区下何家湾小区率先开展“三无”小区整治和物业进小区工作试点。

两道桥村党员骆艳东同志在共同缔造启动之初,带头上门到需要拆除破旧房屋的户主家做工作;党员骆东祥同志更是主动带头拆除自家门前废弃小屋;骆世英同志捐资捐物7万余元配合村级共同缔造项目建设;百罗村老党员郑书功将自己唯一的老宅基地捐出拆除,还挨家挨户动员全湾40户拆旧;郭受九村80岁老党员郭基义无偿转让自家在黄安战役红四方面军指挥部旧址的房屋产权。

受益村三个自然湾,共同缔造实行整村推进,湾湾覆盖,通过反复征求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认为最要紧的是解决污水的问题,再是塘堰整治、道路提档升级、绿化美化等等,全村296户捐资136.56万元,乡贤能人带头捐款,全部工程资金投入约460万元,其中群众投资加上投工投劳大约在190万元,占41%,村筹24%,项目资金160万元,占35%,群众投入大于项目支持。受益村环境改造以后,人居环境变美了,同时村“两委”的领导力、组织力、号召力也得到了极大增强,发展劲头更足,通过厂房租赁,种植野菊花、红苕、水稻、小麦,土地集中流转,村集体年经济收入达到40.5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共同缔造关键是凝聚人心,通过助学帮困,敬老孝亲,关爱留守妇女儿童等文明创建活动,让民心更加紧密团结到一起,74岁的肖开杨老人一生中收到的第一份请柬是村“两委”盛情邀请他参加重阳节活动时,村民王艳兰在菜场帮人卖菜,生活本来十分不易,但大年三十硬是把自己领到工资中的500元捐款给村里,用来搞环境改造,村里的五保户肖万选去世,肖尚家湾红白理事会积极组织村民捐款为老人料理后事。共同缔造确实让村庄变美了,群众生活变好了,村“两委”战斗力变强了。

红色基因与绿色发展紧密融合。依托红安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围绕传承红色基因,擦亮将军名片,郭受九村积极寻求上级部门支持,加强与文旅局的沟通对接,湖北红安革命纪念地管理中心全程指导,投资53万元,建起了郭天民上将纪念展;筹资26万元修复了红四方面军黄安战役前线指挥部旧址;筹资21万元硬化刷黑了通往将军故居公路350米,将军故里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阵地,2023年接待了3000余人次。该村在文化资源开发保护过程中,因地制宜重点探索与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共享保护和开发成果,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坚持多方参与,形成基层齐抓共管治理格局。通过“点子群众出、设计专家提、材料就地取、用工本地找”的办法,把钱花到刀刃上,把项目建到群众的心坎上。一是坚持群众主体,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二是农村物管,探索人居环境治理新模式,物业管理全链条样板。三是凝聚民力,发展共建共享。郭受九新村在和美乡村和共同缔造建设从谋划之初就积极发动全村党员群众,让党员发挥带头作用,形成“支部发动、党员带头、能人带动、群众参与”的良好局面。

熊家湾·田园谷景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是集文化、休闲、度假、养生、露营体验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度假区。是由峰海集团投资1.5亿元兴建。项目以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为核心、以郊野营地和精品民宿为特色度假产品,以国际化标准举办汽车越野赛事活动为亮点,通过对休闲农业资源整合、旅游产业培育、重点文旅景区建设、旅游形象塑造等手段,打造集田园宜养、亲水宜游、文化宜品、环境宜居的融农耕、露营、越野、研学、民宿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景区主打农村休闲与旅游度假相结合的亲近自然原始体验,引进鸟巢民宿、洞穴民宿等特色民宿,保留原有古树、奇景、河流、古井及村落建筑原始外部形态,打造原汁原味的生态民宿度假区。景区还设有帐篷、木屋、文娱广场、露天烧烤、露天影院、蔬果采摘、垂钓、烟火晚会等项目。

全乡通过发挥文旅资源效益、促进联农带农,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助推田园谷农文旅综合体、瑞沣农文旅综合体、钓鱼台文旅小镇做大市场化运营。

科技创新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结合地形地貌地质,围绕全县“1+5”现代农业产业链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杏花乡成功打造长山片区千亩蔬菜、红苕示范带,红安苕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以红安苕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不断加快发展。红安县瑞沣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针对红安苕因长期种植和无性繁殖而导致的产量降低和商品率低的问题,建设红薯脱毒中心,引进华中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先后脱毒紫檀红等13个甘薯品种,年繁育脱毒种苗达2亿株,为特色产业发展从源头提供优质种苗服务。紫檀红、西瓜红、骑龙红等红安苕传统品种脱毒后平均亩产达到5000多斤,较脱毒前产量翻番,商品薯率由原来的20%提升至70%以上。成功推广双薯轮作(红薯和马铃薯)、薯菜轮作(红薯和蔬菜)以及“一年两季红薯”等技术。高效套种技术亩增产16.8%,增效33.2%,增收21.3%。2023年“瑞沣农福”红安苕荣获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奖”。

同时,引导各村因地制宜选择优良品种,发展红苕、野菊花、青茶、油茶等特色种植,着力构建“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做优做强本土产品。推动建设“农业+多业态”的融合发展模式,以主干道为网络逐步建设红苕“育苗、种植、加工、冷链、销售、配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带。

二、存在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大批农村青年选择外出务工,留守群体多为老、弱、病、残和妇女。农村优秀人才流失,村干部后备力量供给不足,可供培养的年轻干部苗子越来越少,只能“矮子中选将军”,村民自治能力难以提升。而共同缔造理念的推广、村级产业的发展正需要易于接受新事物、新理念、新技术的年轻人才,加之集体经济薄弱,并且对如何发现、培养致富带头人缺乏统筹考虑和对策,合作社、集体经济和致富带头人呈自发状态,缺少产业发展规划。

村民自治缺乏长效机制。调研发现,全乡所有村、社区都按照上级要求成立了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但在共同缔造中村民自治组织缺乏长效机制,组织成员没有时间没有能力履职,很多村民自治组织都存在重建轻管的情况,认为管理和维护需要大量资金,“检查一阵风,过后就放松”的情况时有发生。大部分村民对自家庭院和门前区域环境参与意愿较高,对村民活动广场、公共空间绿化环境等参与意愿低;对关于自身利益的村级事务关心度高,对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主动性、积极性低。这种以“己”为中心的参与特征体现出村庄更新建设中村民参与的乡土化问题,村民的自治、共同意识不强,造成共同缔造中村民自治能力不足等问题。

农业设施缺乏。水肥一体化、种植收获小型机械、分拣加工和保鲜储藏是当前红苕生产的必备要件,但目前红苕产业链中设施配备仍很薄弱。以水肥的问题为例,缺少便利的灌溉设施,水肥一体化技术由于成本问题、电力问题难以在农户中推广,“看年景”、“靠天收”依然存在。同时,红苕储存需要红苕保鲜库,但目前我乡只有5个中型红苕保鲜库,库容量不大,多数农户以地窖贮藏为主, 贮藏方法原始且存量少,不能做到错峰上市,增加农民收入。

三、相关意见建议

要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走深走实,关键在于理解和掌握做好群众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从可知可感的实事小事做起,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发动全体居民“一起干”。秉承“党建+村民自治”工作理念,以“五共”为实施路径,努力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终实现村庄面貌大提升、群众生活大提质。

(一)建强组织,把握发展方向。一是完善治理单元。在各湾组设立党小组,各村成立村民理事会等自治组织。从谋划之初积极发动全村群众,让党员在共同缔造中发挥带头作用,织密纵横的组织网络,形成“支部发动、党员带头、能人带动、群众参与”的良好局面。二是倾听民情民意。在村庄重要项目实施前,应通过召开湾组会、群众大会、村民代表会以及党员入户走访等形式收集群众意见,组织群众积极参与实地勘察、会议座谈、回顾评估等工作,找准群众诉求的最大公约数,推动湾组、村落在共谋中达成共识,集众人之长打造和美乡村。三是展现“五老”作为。着力发挥老党员干部、退伍军人、退休教师等人群的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辅助基层治理的矛盾协调、需求回应、安全监督等事务,形成互促双赢的和谐氛围。

(二)凝聚力量,激发乡村活力。坚持“大课题、小切口、做得到、好执行”思路,一方面依托村民自治组织汇聚民智民力,通过“点子群众出、设计专家提、材料就地取、用工本地找”的办法,把钱花到刀刃上,把项目建到群众的心坎上,激发群众参与村级项目建设的踊跃活力。积极引导和帮扶市场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生产,村民以土地流转资金入股企业,实现“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以政府监管落实村集体及村民个人在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合理份额,保障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土地收益、分红资金、务工补助等多份收入。不断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三)文化构建,传承精神文明。围绕“五共”理念分别建立对应的村规民约,在公共区域设立保洁员,每组每户门前“三包”,以“党员领岗义务管、公益岗位专门管、群众三包共同管”的管理模式,到边到角涵盖村庄公共空间,实现主体责任全覆盖。同时建立标准化和可量化的共评制度,对党员群众参与村庄共建、共管实效进行评审,开展“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表扬表彰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推动农村精神文化内核传承发展。另外,依托共同缔造示范点的成功经验,结合城区“五城同创”、和美乡村建设,发挥“五会一队”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乱象和陋习,综合采取宣传教育引导、村规民约限制、依法依规管控的自治、德治、法治有机结合的方式进行持续整治,树牢健康向上、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乡村文明新风。

编辑:朱国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