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步舟的传奇经历

2023/09/18  浏览量:   作者:邱承良  来源:通山老促会

留得只身在,臭名却永存。

往事难回忆,谁人知苦情?

何时化蝶去,此身非我身。

浩歌暂当酒,老泪流纵横。

这是方步舟1982年平反离休后,在《鄂东南地区第二次革命斗争回忆录》中写下的一首诗。这首诗道出了他命运曲折多舛、往事不堪回首的传奇经历。

方步舟,原名项升平,1900年出生于湖北大冶项谷文村。毕业于湖北省立文科大学,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在学校时,积极追求进步与民主,经人引荐,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4年,方步舟又入黄埔军校。毕业时就被任命为二十军中的排长,正式踏上了军旅之路。后来在北伐之战中崭露头角,升任营长。

1927年8月,身为贺龙部下的方步舟参加了南昌起义,在起义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后随部队南下参加潮汕暴动。暴动失败后,辗转回武汉,与中共湖北省委取得联系。省委派他和胡朝珠到大冶阳新组建阳大县委,开展恢复党组织和组织群众进行游击斗争工作,胡朝珠任县委书记,方步舟任组织部长。

1928年5月,中共湖北省委派吴致民到阳(新)大(冶)来巡视工作,取消阳大县委,成立阳新县委,方步舟当选为县委书记。阳新县委成立后,方步舟根据阳(新)通(山)边境党组织的发展形势,到黄沙开展党的活动,协助阮旦建立中共黄沙区委。8月,又与省委特派员吴致民、通山县委临时负责人叶金波一道在黄沙先后建立中共通山县委、大永区委、咸鄂通特别党支部,以黄沙为中心的大永区乃至通山县成为鄂东南的重要赤色区域。1929年10月红五纵队开辟鄂东南根据地,黄沙就成为了红五纵队战略后方。

在黄沙活动期间,方步舟认识了才貌双全的阮芳华,经阮旦明介绍结为革命伴侣。阮芳华,原名阮闺良,1911年出生于黄沙铺的一个殷实家庭,十五岁就读于湖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接触了一些进步人士,对中国共产党有了初步认识。1927年1月参加革命,从事妇女工作。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黄沙妇女协会组织部长。方步舟与阮芳华结为革命伴侣后,黄沙也就成为了方步舟的第二故乡。

据阮贤榜将军回忆:“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鄂东南革命处于低潮,国民党反动派反复‘清乡’,实行白色恐怖。正当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党先后派方步舟(原名项升平)、胡梓(原名吴致民)来领导阳新、大冶、鄂城地区的革命斗争秘密发展党的组织,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他们不辞劳苦发动群众为创建鄂东南苏区走遍了阳新、大冶、鄂城、通山县的山山水水,播种革命火种于千百万贫苦人民的心中,是鄂东南苏区创始人之一。”

1931年后,方步舟历任鄂东特委组织部长、中共鄂东南道委书记兼湘鄂赣省军区北路指挥部政委、红17军政委、湘鄂赣省委巡视员、红16师政委、师长。期间,他率部转战鄂东南及湘鄂赣边区,以游击和伏击的战术,不断消耗着敌人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地获得胜利。

1932年6月,蒋介石发动第四次“围剿”时,敌50师149旅300团,由团长李帮寰率领全团兵力进驻江西横路镇。该团进驻后,在集镇四周构筑防御工事,加强防范,以便对武宁苏区进行长期残酷的“围剿”。为打破敌人的“围剿”,7月29日,红16军和红3师4000余人,在军长孔荷宠、政委黄志竞、红3师长张涛、政委叶金波的率领下,由北路指挥部政委方步舟指挥,攻打横路镇。击毙敌人连长3名,排长10余名,士兵100余名。

1933年4月,方步舟奉命率红3师主力2000人赴江西,配合湘鄂赣红16军开展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先消灭黄岗口驻敌罗霖部一个团,随之收复株木桥,毙敌600余人。

1935年初,时任红16师师长的方步舟,率部向江西奇园一带行动,到达崇阳高枧时,发现国民党军张学良嫡系刘多荃部第105师一个团驻崇阳鼓响岭,方步舟利用围点打援的战术,消灭敌军一个连。三个星期后,又带领红16师,设伏前往高视视察的国民党张学良的高参和护送的一个营的士兵,击毙了敌高参和营长,俘虏200余人。缴获轻机枪20多挺,步枪200余支。

1935年5、6月间,方步舟率红16师转战至江西万载之桐木,与敌汽车队相遇,击毁敌军汽车1辆,缴获轻机枪2挺、步枪20余支。随后由万载、浏阳平江经过黄金洞到达木瓜虹桥一带,伏击了敌军19师成铁侠旅,最终令成铁侠旅损伤惨重。

红16师的接连告捷引起了国民党军的震怒,方步舟被列入蒋介石黑名单,立刻将汤恩伯、樊松甫等调往湘鄂赣边区,汇集湘军何键的部队以及湘鄂赣三省的保安团近20万人,对湘鄂赣省委机关和红十六师进行包围。

7月中旬,红16师分为三路掩护省委机关突围,突围过程中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红16师损失惨重,5000余人的部队只剩下五分之一,师长徐彦刚也在突围过程中不幸牺牲。但这些失败并没有令红十六师挫败,在省委的积极指挥下,红16师余部继续出击打击敌人。

1936年8月,红16师在师长方步舟率领下成功歼灭地方保安团2个营,缴获步枪600支,重机枪3挺。11月,经过短暂休整,红16师攻入瑞昌县,打开监狱救出了100多位饱受拷打的革命同志。

1937 年 1 月,方步舟率红 16 师攻击崇阳白霓桥之敌后转回大幕山,准备在黄沙的梅田休整一个时期,等待省委的到来。方步舟之妻阮芳华随同侦察连由咸宁向梅田前进,不料到达梅田时,国民党军新 8 师 1 个团从阳新方向也赶到梅田。两军相遇,敌强我弱,红 16 师伤亡过半,身怀六甲的阮芳华在战斗中受伤,被国民党军俘获。撤出战斗后的方步舟,率余部到山界与省委会合后,省委、省军区召开会议,就红十六师失败的问题对方步舟进行责问,并以指挥不力为由撤去了方步舟的师长职务,并开除党籍。更为雪上加霜的是,敌人送信给他,扬言如果他不投降就杀掉他的妻子和未出世的孩子。

多年来,方步舟不知经历了多少困难和险境,但他从未气馁,都挺了过来,然而在这次政治上遭受严重打击、家庭上遭受严重威胁的双重压力下,被迫离开了革命队伍,于3月26日加入了国民党军队的第121师。

对此,阮贤榜将军在《忆鄂东南土地革命斗争史实》中说:鄂东南苏区创始人之一方步舟,他在创建鄂东南苏区的革命斗争中是有重大贡献的,他军政、文武双全,当时在群众和红军中有很高的威信。此人1937年叛变投敌了。

1938年,日本军队在中国大地上肆虐,南京、江西、武汉等地相继沦陷,全国人民都希望能抗日。方步舟因为主张抗击外敌,与上级频繁发生摩擦,并拒绝前往湖南整训,最后辞职回鄂东南,自任武(昌)鄂(城)阳(新)大(冶)边区政府主席、湘鄂赣边区民众武装抗敌总指挥,在黄沙组织起400多人的抗日游击队抗击日军。

1939年春夏,方步舟希望将其部队改编为新四军,但在与中共通山中心县委军事部长李平进行的三次谈判中,未正式达成协议。6月12日“平江惨案”发生后,方步舟接受了国民党九战区的改编,任湘鄂赣边区抗日挺进军八纵队司令,授少将军衔,驻防通山、阳新、大冶等地。

抗日期间,方步舟指挥部队曾多次袭击驻扎在通羊的日伪军,先后消灭了近千日本鬼子。可在抗日的同时,他下属部队也给我党领导的梁湖游击队造成了300多人的伤亡,方步舟本人也下令杀害了在他军中老红军出身的共产党员姜中信。

事情发生后,方步舟也十分内疚。他在回忆录中说:“我无时无刻不想与共产党接触,但党内的主要干部以我为叛徒,始终得不到信任。”尽管如此,他对部下杨岳斌、程尚武2个支队在大幕山与共产党、新四军一直保持较好关系的事心知肚明,从未干涉,这也就引起国民党军统特务的注意。

1943年初,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统计局根据方步舟部情报搜集所主任、军统特务曹曙光提供的方步舟保护其内部的中共地下党员的通“匪”情报,责令九战区司令官薛岳处理方步舟。2月,薛岳转令驻守横石潭的国民党58军军长沈久成负责执行,沈久成以“春节团拜”为名,通知方步舟到横石潭召开军事会议,以“纵匪殃民”罪将方步舟扣押,并将其妻阮芳华一并关押在横石南城村汉尉门成传勋家,后解往江西修水的30集团军总部软禁。

1948年,方步舟被保释出狱后在汉口做煤炭生意。可就在此时,他与同乡刘培初在汉口相遇。刘培初时任国民党国防部绥靖总队长,敬佩方步舟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刘培初的再三盛邀之下,方步舟重新出山,成为刘培初的副手,被任命为绥靖总队副总队长兼第六大队大队长,成为了蒋经国亲军中的一员。

1949年初,方步舟在多方尝试之下正式与中共沔阳县委书记陈秀山取得联系,表示自己要弃暗投明,得到许可,被命令继续留在武汉做秘密工作。

2月,方步舟奉令率部从武汉调防浙江鄞县护卫蒋介石。其实早在开拔之前,经中共江汉地委城工部的策动,方步舟已准备待机起义。在调防后,方步舟决定活捉蒋介石父子将功赎罪,再重新回到革命的干部队伍中去。但其动向被其手下人向刘培初告密。刘培初知悉后欲拘捕方步舟,方步舟乃于4月23日毅然率800余人(整编时为650余人)在浙江宁波望春桥起义。几天后,四明工委书记陈布衣,四明工委委员、宣传部长薛驹亲率四明主力部队来到了乌岩村(今爱中乡政府所在地),借该村一庙宇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大会,当地群众送酒送肉,热情犒劳起义官兵。会上,四明工委授予方部以“光明部队”的番号。 此后,“光明部队”配合县中队,打下了鄞西最后一个蒋军据点黄古林,并参加了解放樟村、梁弄、上虞等地的战斗。绍兴解放后,该部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第22军64师191团。

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的军长王建安和政委谭启龙对方步舟的处理非常困难,他们纠结于方步舟的身份,尤其是谭启龙,曾经与方步舟共事。经过思考,两人想出一个办法,他们将问题提交给了陈毅。陈毅特地召开会议讨论了这个问题,并最终得出了结论:“将功折罪,既往不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方步舟被定为十八级国家干部。历任安徽省宣城农场副场长、南京市民政局副科长、青龙山农场生产科副科长兼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1982年平反后离休,1990年在南京逝世。

(根据方步舟《鄂东南地区第二次革命斗争回忆录》、《通山人民革命史》等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