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那片土地,那群庄稼汉

2023/06/05  浏览量:   作者:高 池  

1927年,历史长卷的一页,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这一页如果不是用鲜血染红的,那这一页的每一个字,一定是蘸着鲜血写就的。

这一年,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北伐战争因国民党反动势力叛变而失败,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反动派大逮捕、大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在当时,中国共产党员已经发展到近六万多名,大屠杀之后,仅剩下1万多人。

反动派的“血腥”淬炼了共产党人的“血性”。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举行“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继续战斗。这次会议把领导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最主要任务,并制定了湘鄂赣粤四省秋收暴动计划。这一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强烈回击敌人。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第一次在武装斗争中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进一步在全国人民面前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决心。

成百上千次的“秋收暴动”,如星星之火,燎原了中国大地。

七肖大湾,武汉最西部的一个村落。汉江边,起伏的黄土地,挺拔的红高粱,如果你是有心人,侧耳能听到96年前的枪声回响。白色恐怖的1927年,武汉三镇弥漫着腥风血雨,反动军警大肆搜捕和屠杀共产党人。这一年的11月24日,一群七肖大湾的庄稼汉,在同为共产党员的肖利三、肖永思父子的领导下,发动武汉秋收暴动。

革命武装的农民暴动队员冲进七肖大湾,包围大地主肖洪林住宅。肖洪林见势不妙,紧闭大门,凭借高墙深院负隅顽抗。愤怒的暴动队员合抱一根大柱头,猛烈撞破大门,冲进住宅。肖洪林吓得胆战心惊,一头钻进柴草堆里。暴动队员把他拖了出来,就地处决。暴动队乘胜前进,处决了国民党汉阳县政府监督堤工的警卫队长,又接连教训几家豪绅,连夜转移到汉川榔头,处决了大恶霸张明斋。

七肖大湾暴动规模不大,但意义非凡,这是武汉近郊共产党人以革命的手段对付反革命的手段,打响武装革命的第一枪,在敌我实力无比悬殊的情况下,在反动派大开杀戒制造的白色恐怖的环境下,肖利三和蔡甸共产党人的勇气和精神极大地鼓舞劳动人民的革命斗志,在七肖大湾暴动告捷的影响下,合贤集在张干臣首先响应,带领暴动队员处决勾结军阀、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的土豪李俊夫,接着配合侏儒山的徐质夫,全歼张家大嘴反动团防,缴枪30余支。配合汉川黄一光领导的暴动队,攻占汉川系马口。

不久,国民党新军阀鲁涤平部特务队进驻蔡甸镇,到处抓捕共产党人和暴动骨干,参加七肖大湾暴动的5位革命同志被捕被杀。轰轰烈烈的暴动后,一部分骨干转移到贺龙创建的根据地,一部分同志转入地下革命斗争。

我的外婆家就在七肖大湾。在乡政府工作时,我无数次来到七肖大湾,走村串户收公粮税费,登门入户搞计划生育。后来当新闻科长和文联主席,也经常到七肖大湾做新闻采访和文学采风。这片土地对于我来说太熟悉了,即使我离她很远,想她的时候,我闭上眼睛,能闻到白湖摇曳的莲香,能听到走过青纱帐的风声。

熟悉是一种情感,熟悉是一种责任。96年前,那片肥沃的土地,那群朴实的庄稼汉,他们用丹心铸就的英勇、碧血书写的忠诚,仅存留在县志和党史“只言片语”中,许多的人物和故事,还深埋在时间厚土,尘封在历史记忆,没有一篇文学作品艺术展示那场暴动的红色精彩,作为他们的后代子孙,我只有深深的愧疚和无言的自责。

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那个依然被新冠雾霾笼罩的春天,湖北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胡晓辉电话告诉我,毛泽东在1927年开办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作为武汉唯一学员的肖永思是你们蔡甸人。他是筹拍一部反映武昌农讲所电影时,查资料发现的。我告诉他,党史有记载,肖永思参加过武昌农讲所,他毕业后返乡,和父亲肖利三领导了武汉唯一秋收暴动,七肖大湾秋收暴动。胡晓辉不知道武汉有秋收暴动,听后很激动,决定把七肖大湾秋收暴动纳入到他的电影里。只是这事由于种种原因不了了之。

转眼到了2023年春天,张湾街党委书记电话我,他们正在筹建以七肖大湾秋收暴动为主题的红色教育基地,请我协助帮忙。能不能趁此机会,把七肖大湾秋收暴动搬上银幕?我主动找到肖晓辉,他这个人很干脆,决定由他们公司投资拍片,让我先写篇小说,后由他们改编成文学剧本。

由于时间太久,资料太少,当事人都已经作古,他们的后代联系又一时不上,创作素材很难寻觅,小说创作异常困难。可用资料不到千言,靠想象无法还原那段历史,电影《城南旧事》启发了我。

这部作品由五个篇章组成: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及爸爸的花儿落了,全文由一个人英子引起,以她孩子般纯洁的眼睛来看在北平生活的点滴,记载着英子七岁到十三岁的成长经历,旁观着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凭着她微妙的记忆,将年幼时围绕她发生的生活旧事记录下来。淡淡的文字,悠悠的叙述,在娓娓动人的真挚叙述中抒发了对童年的缅怀和对人间温暖的呼唤,不但写得亲切动人,而且每个故事都能令我思绪起伏,多种交集的感觉同时在心头涌现。

这就有了我的中篇小说《姑姑的七肖大湾》,也有了小说人物栀子,我用“我的姑姑”十四岁的栀子的眼睛,来看1927年七肖大湾秋收暴动,小时故事时间跨度一年,从春写到冬,而这正好是秋收起义从酝酿到暴动的全过程。真的要感谢电影《城南旧事》,她让我很快找到了小说叙事角度,也帮我打开了小说创作思维空间。

栀子是这篇小说的叙事角度,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十四岁的栀子是农家女孩,她勤劳勇敢、善良聪慧。大哥大嫂参加革命,把幼小的孩子托付给她,作为姑姑,她像母亲一样照顾侄儿,带着侄儿出嫁。由于深受地主压迫剥削,她嫉恶如仇,从小播下反抗的种子,在肖利三等共产党的宣传和影响下,她自觉地参与到革命中来,成为秋收暴动的骨干。,她是革命的幼崽,也是革命的种子,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明白星火燎原的道理,我们可以找到革命最后成功的原因。

这篇小说里写了很多人物,有革命者肖利三、肖永思父子,有暴动骨干张铁匠父子、杀猪卖肉的刘荒火五兄弟、还有大地主肖红林以及土匪等等,坦率地说,这些人物多多少少脸谱化,而栀子是鲜活的,原因有二:一是这片土地我太熟悉,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包括风土人情、传说故事,都是“熟悉的陌生”。二是栀子虽然是虚构人物,没有原型,但我有很好很熟悉的模特儿,那就是我母亲。我的母亲出生在一个七肖大湾文家湾农民家庭,她长得还没有冲担高的时候,每天上山砍柴,赶集卖柴,为我外公打酒。我母亲很能干,织布、做鞋、缝衣服;种地、烧火、喂猪,农家活都会干。我母亲很勤快,她承包下了所有家务,还经常做打鱼、挖藕男人干的活。我的母亲也很聪慧,解放后一天都没有上学的她读脱盲班,能识和写很多字。母亲走了很多年,我一直想写点东西纪念她,正好这篇小说创作给了我机会,我是怀着对母亲深深的感情来写栀子这个人物,用美术打比方,我是照着我的母亲画栀子,那份情感、那份真实,会打动读者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