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老区精神 促进产业振兴 ——武汉市新洲区老促会大力助推老区产业发展

2023/09/24  浏览量:     来源: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老区建设促进会

武汉市新洲区位于大别山余脉南端,长江中游北岸,东临黄冈市团风县,西接黄陂区,南与鄂州市、青山区隔江相望,北连红安县、麻城市,是湖北省重点革命老区之一。新洲有8个街镇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认定为重点老区街镇。2023年,我区《中国老区建设》发行量超过350份,由过去的区街镇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人手一份,扩大到8个重点老区街镇的所有行政村。同时,通过中央,省市区新闻媒体大力宣传老区人民自力更生,向内使劲,珍惜扶持,加快发展的先进典型,走出了一条产业引领全面发展的致富之路。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弘扬老区精神,推动服务能力高品位提升

1.依托多种平台,宣传报道新洲。近年来,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老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指导,始终把老区宣传工作作为重要抓手,坚持不懈地宣传老区,形成广泛的有利于促进老区发展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一是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主流新闻媒体,全方位、多视角地宣传新洲老区。特别是以《中国老区建设》《湖北老区建设》和《湖北曰报》《长江日报》《新洲报》等“两刊三报”为阵地,号召老促会全体理事积极写稿、投稿,大力弘扬老区精神。先后在《中国老区建设》《湖北老区建设》《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新洲报》等组稿100多篇,报道宣传新洲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典型经验,展示老区新面貌,让老区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订阅“两刊”,让新洲干群了解国家关于老区建设的方针政策,学习外地老区先进经验,从中吸取营养、了解信息,推动工作。由于宣传工作突出,新洲区老促会连续八年获得全国老促会老区宣传工作奖。

2.创办专业会刊,共享活动信息。针对新洲老区建设工作缺乏地方性专项工作刊物的现状,我们应基层组织要求,自办了《新洲老区建设动态》,每月一期,及时反映老促会工作的新情况、新动态、新形势;及时报道新洲区老促会的活动信息,方便街镇老促会调整、配合老区建设活动;及时反映基层群众有关老区建设的呼声,搭建建言献策桥梁;宣传老区精神,推动工作发展。

3.编纂红色丛书,传递红色力量。针对农村城镇化中出现的大拆大建的趋势,我们把“保护红色遗址遗迹,留下身边红色教育阵地”作为重要工作,多方面抢救性发掘、整理、保护红色遗址遗迹。一是组织撰写红色书籍。先后编辑出版了《新洲老区革命故事集》《新洲红色文化丛书》《武汉市新洲区红色遗址遗迹名录》等老区革命书籍、画册等20多种,宣传新洲老区革命事迹。特别是《武汉市新洲区革命老区发展史》为新洲党史教育活动提供了学习教材。二是现场确认红色遗址遗迹。我们组织专班,依据历史资料,上门走访老人,实地考察,去伪存真,还原历史真实。例如,考证“金震烈士就义地”时,区委宣传部、徐古街道、区老促会、区红色文化研究会等通过多种途径,与居住在河南的金震烈士战友取得联系,一起深入将军山腹地,现场发掘,终于找到烈士遗骸,确认“金震烈士就义纪念地”后,再拍照录入,竖碑纪念,传递红色力量。

二、致力提质增效,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路兴业、业随路转,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围绕江北快速东延线、五路八桥、东北部红旅线、新施线,探索全域农文旅养体融合发展模式,坚持不懈推进农业产业化、品牌化、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做实做优“农业+”文章、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规模上档、质量升级。

1.夯实产业基础。我们围绕田、地、技、机、人等要素,全力夯实农业产业基础。全年提质改造高标准农田1.75万亩,新建高标农田4.23万亩,完成小农水项目建设3.17万亩,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推广农业“三新”技术10 项、新品种30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0名;新增农机总动力1.2 万千瓦,新增北斗设备30套,农机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9.6%,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2.做大市场主体。按照“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做优做活农民合作社、做专做精家庭农场”老区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巩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占主导地位的农业发展格局,全年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力争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新增市级示范农民合作社6家、新增“六有”家庭农场50家,新增数字渔场2家、数字畜牧养殖场3家,培育种养大户1500名。

3.做强产业链条。以“三区三园”建设为重点,加快三产融合发展步伐,着力打造10条精致农业产业链,力争培育产值过10亿元的菜篮子、肉盘子、米袋子3条主导农产品产业链。大力实施数商兴农工程、快递进村工程、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新建村级电商服务站20个。以农业招商引资为抓手,实施园区提档升级行动,提档升级建设省级现代蔬菜产业园、汪集农产品加工园、旧街问津茶园、徐古食用菌产业园、三店龙丘瓜蒌小镇等农业园区。全年完成招商引资额20亿元,农业园区建设投入1亿元,新增冷链物流设施5个以上,容积达到8.5万立方米。创新田园综合体建设工作机制、配合推进紫薇国家级都市田园建设,支持紫薇、靠山生态小镇2个市级都市田园综合体创建。2023年,2个市级都市田园综合体完成投资1.5亿元,确保年度项目建成生效。瞄准预制菜新赛道,打造汤食文化特色品牌,优化农产品“产加销”全产业链布局,将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三、创新发展思路,推广“红色+”产业高效益典型

基于新洲区8个革命老区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的差异,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实验的基础上,选择街道、村两个层级的“红色+”产业发展取得高效益的“红色头雁”典型,推广成功经验,展示典型精彩。

1.徐古街:厚植红色文化底蕴,续写绿色产业发展。徐古街位于将军山下,红色旅游资源富集。徐古街道党工委创新思路,主动作为,打造绿色产业链。一是擦亮红色名片。充分利用优异的资源禀赋,把红色旅游线二期沿线红色遗址、自然景观、人文景点联结起来,形成一线串珠的宣传推介效果,将沿线15个景点编制成《红色旅游线二期导览手册》,编写景点介绍并制成二维码语音进行推介,将手册发放到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手中,宣传将军山旅游文化特色和潜力,吸引游人,吸引投资商,为发展红色旅游打好基础,创造前期条件。二是创新思路。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的柳河七个村,成立祁鼓红色旅游发展专业合作社,向全社会推出了“学党史、走红线、兴乡村”户外实践课项目。项目包括学党史、参观革命遗址、徒步健身、参观美丽乡村等内容,将学习、参观、体验、互动等旅游元素充分融合起来,深受各单位团体欢迎。2020年以来,共接待省市区600余个团队,游客80000多人,成为武汉市红色文化旅游的热点,打造了党史教育“将军山品牌”,带火了徐古红色旅游,带动了农产品销售。三是探索“红色+”产业文章。把将军山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与发展农业产业结合起来,创新“农业+红色文化旅游”活动模式,先后推出“红绿蓝”新洲“网红”草莓采摘行、“学党史”+小香薯采摘劳动体验活动,把人们对红色历史文化学习与农业生产的体验创造性结合起来,深受社会欢迎,有力带动了蓝莓、小香薯等徐古农业发展,为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2022年,“农业+红色文化旅游”产值达到3000多万元,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成为农业产业化的新引擎。

2.辛冲村:探索村级实体经济新模式。总结推广辛冲街辛冲村“六着力”村级集体实体经济发展模式。一是水果基地提档升级。水果基地按照基础设施和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建设,与省农科院专家对接,实行“合作社+基地+科研单位+农户”的工作机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质增效,绿色立体种养新模式,全村黄桃基地面积达到480亩,并做到林下养鸡、养鹅和间套何首乌,实现产值260多万元。二是水产养殖提质增效。水产养殖基地主要从解决品种单一、产量效益不高的问题,在搞好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通过外出学习考查,与华农大对接,实行“公司+基地+大专院校”的工作机制,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建设跑道,采用多种名贵鱼种混养的养殖新模式。其中,跑道中有黄骨鱼、桂鱼、鲈鱼、大白刁,跑道外套养花白鲢,全系统采用循环水养殖,鱼的粪便及饲料残留,将自动收集回归至水果基地作有机肥使用,形成“以水养鱼、以肥种果”的绿色环保高效种养模式,效益极为可观。全村水面养殖为650亩,其中精养鱼池430亩,产值172万元,高效养殖面积220亩,总产值1200多万元。三是生态农庄全面改造。将原有14间套房进行高标准改造,餐饮具全面更新,农庄提档升级后,实行预约经营,以时令菜为主,配以农家饭吸引顾客,找回乡愁,年收入120多万元,纯利达到20万元以上。四是建设冷库和鱼苗孵化基地,实现生产经营综合配套。建设库存50万斤冷库一座,解决桃、梨、水果和鱼肉冷藏,走“鱼苗孵化+成鱼养殖+冷藏加工+营销网络”的发展模式,年创收30多万元,发挥生产经营综合配套作用,为解决水产基地名特鱼苗种源,村建设鱼苗孵化基地,为水产养殖提供保障,基地年创收100万元。五是提高水稻种植效益。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发展连作套种,走“合作社+集体+引进”的发展模式,全村200亩水稻连作油菜,年创收入38万余元。六是农民外出打工增收。在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同时,用工人数只需要现有劳动力的20%,其余劳动力必须积极引导外出打工,全村外出打工收入达到3590万元,村民实现就近打工、外出打工、领租金、得分红多渠道增收。辛冲村先后荣获“湖北省绿色示范村”、“武汉市五星级基层党组织”、“武汉市青少年零犯罪、零侵害示范村”,“新洲区五星级平安村”等荣誉称号。

3.宋寨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宋寨村广大党员群众,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坚持党建引领,真抓实干,积极引进外资,大力创办实体经济,按照“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路径,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实现集体经济大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2022年,全村宋桃种植面积近千亩,水稻种植700亩,配套果桃加工系列产品和桃文化文旅融合发展,全村实现产值近亿元,农民纯收入 2.8 万元,村集体收入30多万元,该村获评“湖北省乡村旅游示范村”“湖北省文明村”等多项荣誉。一是做大做强宋桃公司。2016年,在帮扶单位新洲区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引进武汉宋桃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宋桃公司”),发展桃产业。宋寨村党支部广泛宣传发动,协助农民流转土地1000亩,协助解决桃园的道路、水源、用工、安全等问题,为宋桃公司发展提供便利条件。2022年,公司流转2610亩土地,带动三店街周边村发展罐头加工桃种植基地5000余亩。拥有注册商标32个、申报发明专利4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4项。2022年产值3500万元。主要产品龙丘桃胶、桃苗、桃子、罐头食品、桃子酒、金丝皇菊、皂角米、雪燕等全部走互联网渠道销售,⅓出口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⅓供应给天猫、淘宝、京东、拼多多、微商等客户,⅓供应给连锁餐饮企业。“龙丘桃胶”成为新洲特产。宋桃公司成长为一家专业从事桃产品种植、销售,加工、桃树良种研究、筛选、推广于一体的综合型企业。宋寨村壮大宋桃公司,宋桃公司反哺村民。公司在宋桃基地为村民提供固定岗位40多个、临时性岗位140多个,村民年收入共计200多万元。公司采用“支部+公司+基地+农户+互联网”模式运作和家庭灵活就业模式,为村民免费提供生产原材料,使其在自己家里就能生产加工桃胶等产品;有因病因残障等致贫的,公司开辟精准扶贫种植林63亩,无偿提供种苗技术市场服务,32名贫困人口年均增收5000多元。宋桃公司每年支付宋寨村土地流转费60万元。二是积极创办水稻公司。2022年,宋寨村再次引进水稻种植龙头企业,组织动员村民给水稻公司流转水田700亩,生产优质稻米。水稻公司负责特色品种引进和产品销售,10名村民获水稻公司聘用,在技术员的指导下,负责育秧、栽种、管理、收割。水稻公司年支付宋寨村民工资共计30万元、宋寨村水田流转费28万元。三是大力兴办农民合作社。宋寨村委会组织成立武汉市美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与村集体反包宋桃公司片区桃园500亩,在宋桃公司技术员的指导下,生产鲜桃,服务游客采摘,“提前一个星期”外销鲜桃。村党支部一班人提前到东北推销,签订供货合同,按时组织社员采摘、分类、包装、发运。抢在桃子大上市前销售园区鲜桃,壮大合作社实力,传承演绎中卖出“好价钱”,年创收100多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崛起上勇争先。”我们将继续把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作为工作的永恒主题,引导老区干群坚决贯彻“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抓好红色教育,培植红色产业,奋力谱写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老区建设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