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际汉舍身炸碉堡

2023/08/26  浏览量:   作者:邱承良 阮家明   来源:通山老促会

谈起解放战争时期《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因为人们读过这课书,看过这部电影。然而,抗日战争时期,潘际汉舍身炸碉堡的故事却鲜为人知,现将他参加革命的经历和为抵御日冦而舍身炸碉堡的故事写出来,对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具有重要意义。。

潘际汉,1912年3月出生于通山县黄沙铺镇夏李屋一个农民家庭。从九岁起,入私塾和经馆读过六年书。1926年,黄沙地区在共产党员阮旦明、袁修平等人的领导下建立了农民协会,“打倒土豪除军阀”的歌声,传遍了山乡,少年的潘际汉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受到深刻教育。大革命失败后,土豪劣绅卷土重来,潘际汉的父亲潘用维因参加了农民协会,被迫离家躲藏到亲戚家里,为了养家糊口,十六岁的潘际汉在家帮助母亲耕种田地,挑起了生活重担。

1929年10月,何长工、李灿率领的红五纵队到了黄沙。黄沙地区的区、乡、村相继召开了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十七岁的潘际汉担任了村苏维埃政府文书。在1930年的苏区土地改革中,他协助村苏维埃政府主席作土地登记、土地分配的工作。潘际汉办事认真负责,得到区、乡苏维埃政府领导的好评。同年秋,潘际汉被北山乡党支部吸收为共产党员,并调任北山乡苏维埃政府任文书。

1932年冬,红三师北路指挥部随鄂东南道委移至黄沙兰田,在开展扩红运动中,潘际汉离开家乡和亲人加入中国工农红军行列,被安排到北路指挥部当文书。北路指挥部指挥萧高蔚,耐心教导潘际汉文化知识和军事知识,使潘际汉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红军战士。其时,北路指挥部下设有河南、河北两个指挥部,各地党组织都分别建立了独立团,独立营,作为鄂东南军事首脑机关的北路指挥部,工作十分繁忙,潘际汉除了及时准确下达上级的命令、指示外,还将各地送来的情报、战报及有关材料编写刻印,以供领导参考,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给北路指挥部的指战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34年春,鄂东南主力红军红三师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受重大损失,北路指挥部编为两个连,随鄂东南道委南迁至通山冷水坪。5月,道委从红三师及北路指挥部抽调程怡坤、潘际汉参加通山县委,在通山县第二次党代会上,潘际汉当选为县委委员,并担任县委组织部长。当时,由于原县委书记、县游击大队长阮凤鸣及其兄弟阮凤章的叛变,通山县区、乡党组织遭到很大破坏。潘际汉不顾个人安危,带领十余人的工作队,深入到九宫山、大幕山等地,恢复重建了梅田区委会、横石区委会和长安、石门、宝石等地党支部,领导群众在艰苦的环境中开展游击战争。

1935年春,潘际汉调任阳新县委代理组织部长。在中共河北特委的领导下,负责收集被敌人占领后苏区的流散干部,组织游击队坚持大幕山游击战斗。

1936年至1937年7月,潘际汉调至龙武通工作团任少共书记,

他和游击队战士一道,在太平山的密林中餐风露宿,昼伏夜出,巧妙地与敌人周旋,一直坚持到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1937年8月,潘际汉随太平山红军游击队赴平江嘉义市参加整

训。10月,中共湘鄂赣省委派曹德茂、黄全德、潘际汉等人回通山大畈、黄沙等地,建立中共阳通中心县委,二十五岁的潘际汉担任了阳通中心县委组织部长。他不辞劳苦地奔走于通山、阳新等地,为恢复和发展各地的党组织积极工作。

大畈、黄沙等地位于阳通边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国民党在这里建立了大畈政治局,进行血腥统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群众期盼共产党早日到来。潘际汉等人回到大畈后建立新四军大畈通讯处,公开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很快地团结了一批群众。

11月,潘际汉回到家乡黄沙,联系上了地下工作的阮星斗,恢复了阮星斗、乐善花、郭江满、丁家常、阮开科、阮山林、阮明清、张菊花等人党籍,发展了阮金堂、阮凤山、赵洪学等人入党,组建了黄沙党支部。后到大畈、板桥等地活动,恢复了这里的党组织。

1938年3月,潘际汉化名杨方圆,带着刚入党的阮远回改名阮回(通山县黄沙铺镇中通人)到大畈驻军国民党60军某团做统战工作,他们在部队很快地与该团地下共产党员、团参谋长杨华取得联系,以武装民众的名义取得长短枪十余枝和油印机、油墨纸张等宣传用品,为组建阳通边境抗日武装打下了基础。

10月,鄂南失陷,潘际汉脱离60军,奉咸宁中心县委之命再次深入阳通边境开展抗日活动。11月,被黄沙联保处的反动分子无理拘捕,潘际汉身陷囹圄,革命意志无比坚定,他严词质问反动当局。“日寇铁蹄残踏鄂南国土,人民起来抗日何罪之有?”反动分子无言

可对,将他送至设在太平塘的阳新县国民党政府,横蛮无理继续扣押

7月之久。

1939年5月,潘际汉被组织营救出狱后,仍留在阳通地区坚持

斗争。6月12日,国民党制造了“平江惨案”,鄂南的通山中心县委与湘鄂赣特委失掉联系,中心县委书记何功伟奉调去鄂西,军事部长李平继续领导通山中心县委工作。为了适应当时的斗争环境的需要,中共通山中心县委先后改为鄂南代表团、鄂南游击地委,潘际汉也先后担任这两个组织的青年部长。任职期间,潘际汉协助书记李平,战斗在金水流域,并在金水流域建立了11个党的支部,通过这些党组织秘密组成连通大江南北的地下交通线。潘际汉不避艰险,多次带领抗日游击队员,完成了传递文件、护送干部等任务,保证了江北鄂豫边区对鄂南抗日斗争的领导,也为鄂南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保存一批骨干。

1941年1月,国民党制造了“皖南事变”,根据鄂豫边区党委指示,鄂南游击地委率鄂南抗日游击总队数百人转战到江北。2月,为配合新四军鄂东指挥部巩固与发展抗日根据地,李平、潘际汉率部参加鄂东指挥部组织的黄冈地区刘集战役。

2月的江北,天寒地冻,寒风刺骨。日伪军都龟缩在刘集的碉堡中,由他们操纵的封建迷信组织——“红学会”会众则守卫在刘集的

周围要道。为消灭日伪军,新四军鄂东指挥部召开战前会议,决定成

立突击队,先消灭碉堡外围的“红学会”会众,然后歼灭龟缩在碉堡内的中日伪军。与李平一道参加会议的潘际汉主动请缨,在鄂南抗日总队的游击队员中挑选了一批骨干组成突击队。战斗一打响,突击队的队员们在潘际汉带领下一手持枪,一手握刀勇往直前。“红学会”的大师兄一面念咒,一面画符,结果,这伙乌合之众很快被突击队击溃。随后,突击队直逼碉堡,龟缩在碉楼上的日伪军架起机枪疯狂地向突击队扫射,几个战士倒下了。在这异常紧急情况下,潘际汉不顾个人安危,迅速滚爬到敌人碉堡下,解下身上早已准备好的一束手榴弹,毫不犹豫地拉响了导火线,随着一声巨响,敌人碉堡炸毁了,潘际汉也为中华民族的解放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终年2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