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新中国,不要来管我 ——宋运昌烈士的革命故事

2023/08/16  浏览量:   作者:邱承良  来源:通山老促会

“为了新中国,不要来管我。”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人民的好儿子宋运昌牺牲前留下的遗言。

宋运昌,又名宋治开,1912年出生于通山县龙岭村(今属大路乡)石门塘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自幼随父亲学武艺,后全家人节衣缩食送他读过四年私塾、三年经馆。在龙岭是个能文能武的英俊少年。

1927年春,通山农民运动的烈火烧到龙岭村,年仅十五岁的宋运昌以饱满的热情参加村农民协会的宣传工作。他把龙岭七、八个村庄的少年儿童发动起来,到各村积极宣传禁烟、禁赌和妇女剪发、放足等主张,受到山口区农协会的赞扬。从此,他更加努力地进行革命工作,于1929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任少共区委书记兼区少年先锋队大队长。

1930年春,在红五纵队党委及通山县委领导的“年关斗争”中,十八岁的宋运昌把全区300多名少年先锋队队员组织起来配合乡党支部,打击乡内最反动的土豪劣绅,缴获了一批食粮、衣物。并把它分给当地的贫苦农民。年关斗争后,长安区委令宋运昌挑选百余名少先队员,组成突击队,与黄沙、梅田等区的突击队员一道,赴咸宁参加了由红五纵队发动与领导的“三·一八”武装大示威,活捉了咸宁县反动县长黄立猷。

1930年4月,宋运昌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担任万家

区区委委员。在区委领导下,宋运昌深入到各个山村,帮助健全与发展乡、村共青团组织。检查、督促各地少先队组织的军事训练。6月,万家区(8月改为长安区)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以后,宋运昌当选为区苏维埃执行委员。具体负责军事部工作。为了建立起一支有战斗力的地方武装,他根据县苏维埃政府军事部的布置,从各村赤卫队、少先队中,挑选了120名年轻力壮和草命意志坚定的同志,组成了长安区模范连,并将这支武装带往大畈集训。九、十月间,“鄂南行委”在通山县组织两万余群众三次攻打通山县城,宋运昌等人带领的长安区模范连,在战斗中表现得十分英勇与顽强。

鄂东南苏区的发展,引起了敌人的极大恐慌。国民党反动民团从1930年冬天起。不断地向通山苏区进行“围剿”。敌人派82师1个旅(两团兵力)进驻通山。通山城西的南林桥、寺下等地区沦陷为白区。为了开展白区工作,争取恢复南林、寺下苏区,1931年春,通山县委从长安区抽调骨干力量,组成了通山县第十三区区委会(即寺下区委会),由张泳溪任区委书记,宋运昌任组织委员兼少共书记。1932年1月张泳溪牺牲后,宋运昌任区委书记。6月,宋运昌将全区的武装,编为白区工作队,由夏世嘉任队长,宋运昌任政委。

1932年10月龙港失陷,鄂东南道委决定把通山长安区兰田的钟家畈作为道委机关所在地,并派通山县委常委阮英清组成咸通工作团。宋运昌领导的十三区委与白区工作队奉命编入工作团,宋运昌担任了工作团委员兼筹款委员会主任。

1933年春,鄂东南道委常委扩大会在兰田(今黄沙铺镇兰田村)召开,咸通工作团向崇阳黑桥、白羊,咸宁白沙、小岭、蒲圻随阳山等地发展,组成中共咸蒲崇通县委,宋运昌调回鄂东南道委驻地兰田,担任少共鄂东南道委书记。他深入到咸通、河北(富水河以北地区)、龙湖、龙燕等苏区,与龙燕、阳新、通山中心县委的领导同志一道,健全了各地少共组织,积极发展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并动员他们参军参战,积极帮助河北、河南指挥部扩建地方武装。6月,宋运昌组织青年积极分子数十人,深入白区,打入白军内部开展工作,使白军士兵发生兵变数起,带枪十余支投诚红军,一些白区的地下武装纷纷建立。

1933年11月,鄂东南道委与北路指挥部决定在木石港集结红三师、赣北师、河北师与进剿鄂东南的敌新七旅决战,宋运昌被派驻河北指挥部协助工作。王文驿战役失利后,道委调整了红三师、河北指挥部、河南指挥部的领导班子,宋运昌调任河北指挥部任政委。

1934年3月,鄂东南道委的党政军领导机关南迁通山冷水坪。河北指挥部所属地方武装河北师两百余人编入红三师第七团,并开赴冷水坪整训。留下的河北指挥部干部、战士以及在大幕山各红军医院

养伤的红军伤病员数百人,统一按部队编制组成河北工作团,由宋运

昌担任工作团书记兼主任,在大幕山一带继续坚持战斗。

4月,国民党匪军与反共民团占领万家苏区,在泉口山洞养伤的红三师伤员宋治光(宋运昌大哥)等人,由于叛徒告密被捕牺牲。畈上民团头子王济舟趁人打击血洗石门塘,宋运昌的父母携带着其弟妹逃往外地生死不明。消息传来,宋运昌悲痛万分,愤然写下诗句:“阶级恨血泪仇,化作利剑握在手,先剖叛徒黑心肝,再杀民团王济舟,誓插红旗遍神州。”

5月,鄂东南第二次党代会在通山冷水坪召开。根据这次会议精神,宋运昌等人深入富水河以北的大冶、阳新、咸宁等地,将在敌人“围剿”中流散的干部、游击队队员聚集起来,充实河北工作团,并组成了梅田、黄沙、长安等几支游击队,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保卫了大幕山、郭家山等地红军医院的安全。

10月,湘鄂赣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在冷水坪召开了重要会议,将河北工作团改组为中共河北特委,由宋运昌任特委书记,刘行之、陈新璧、贾必卿、叶发全为委员,特委机关驻里慈南乐。特委建立后,为了保证红军伤病员的安全,将各处红军医院转移至大幕山的密林中。

1935年6月,鄂东南地区的游击战争进入最艰苦的年代。敌33师与26师伙同地方民团加强对大幕山区“清剿”,在大幕山区周围筑碉堡20余座,派兵把守各进山路口,并多次血洗山中村庄,妄图把河北特委游击队困死于深山老林中。面对严峻的形势,宋运昌与刘行之、叶发全等人将特委机关转移到大幕山深处的黄金寺,与游击队一道结茅成屋、破竹为床,以苦菜充饥,过着艰苦生活。

6月底,宋运昌在黄金寺主持河北特委会议,将特委下属的百名干部与梅田、黄沙、长安等几支游击队组成河北红军游击大队,由叶发全任队长,宋运昌任政委,分4个战斗小队,在大幕山东南西北四面昼伏夜出,巧妙打击敌人。

深秋,宋运昌与刘行之、陈新璧等人带领游击队30余人,巧取

水口(今下陈村),惩办了叛徒陈细红、王中强、王良如等人,歼敌10余人,火烧了水口碉堡。同年冬,宋运昌与叶发全率游击队7人,夜袭九折保公所,活捉伪保长孟文明等数人枪毙了首恶分子。

1936年2月,宋运昌与叶发全领导下的游击队,活捉太平塘伪伪保长,经教育后让他带路赚开泉山寺(今泉塘村)碉堡门,活捉匪首骆家坤,缴获长短枪10余支烧毁敌碉堡。

河北红军游击队巧妙打击敌人的一次次胜利,深深地鼓舞着老苏区人民,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帮助红军游击大队建立了一条条秘密的“红线路”,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机会,给红军游击队送粮、送衣、送盐、送药。在游击队保卫下,隐藏在大幕山的红军医院中的红军伤病员大都病愈归队,一部分伤好后留在大幕山坚持战斗。

1937年5月下旬的一个黑夜,宋运昌与叶发全前往兰田东坑尾作工作,这消息事先被九折联保处的坐探孟亚如侦知,立即向九折联保主任孟树仁告了密,孟树仁立即派人埋伏在东坑尾的背后山,宋运昌、叶发全两人遭到突然的袭击,宋运昌迅速反手把拐弯处的叶发全推下山沟,随即举枪迎敌。在一连撂倒3个敌人后,自己的左臂负了伤。这时,他怕性如烈火的叶发全从沟底爬上来与敌硬拼,便连喊三声:“为了新中国,不要来管我。”暗示叶发全要迅速脱险,去带领游击队转移。叶发全突围后,宋运昌猛地站起来,象一尊金刚,屹立在山路拐弯处带伤迎战,终于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流尽了最后一滴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