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亲人胜亲人 ——布衣省长张体学与刘大婆的故事

2023/12/20  浏览量:   作者:王新平  来源:团风老促会

作者(右一)采访时与刘大婆的外孙女漆永斌(右二80岁)、原黄冈县委办公室主任王国南(左二85岁)、原贾庙区办公室主任王厚甫(左一 87岁)合影

出身于农家,成长于中国革命时期的战斗岁月,在大山里拼搏奋斗,人称“布衣省长”的原湖北省省长张体学同志,在革命最艰苦的岁月里,与团风县杜皮乡刘大婆,结下患难与共、不是亲人胜亲人的母子情,到他病重时一再嘱咐,死后要葬在革命母亲——刘大婆的坟墓边,为她守灵。

图为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队长张体学

张体学,生于1915年黄安县八里畈柳林(今属河南新县),原名张体照。1932年加入共青团后加入红军,1937年进延安红军大学学习,后回鄂东参加红28军工作。1938年,红28军改编为新四军四支队,张体学于4月调来鄂东任黄冈中心县委委员、军事部长。10月24日,即日寇入侵中原,黄冈沦陷第二天,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在杜皮张家山诞生,张体学任队长。一直到解放战争结束,11年峥嵘岁月里,他一直生活战斗在大崎山这块土地上,扎根在大山深处的普通劳动人民之中。

刘大婆,生于1891年的杜皮乡枫树塆,1908年出嫁给杜皮咀林文卿。林文卿写得一手好字,做道士为业,有汹酒成性的毛病,1931年因病去世,与刘大婆先后生育二男四女。1933年,漆先庭在刘大婆家以开豆腐铺为掩护,秘密从事革命活动。自此,刘大婆家就成了革命队伍的联络站。她不仅仅支持子女参加革命,自己也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1938年4月,外地来的张体学,经漆先庭牵线介绍,住进了刘大婆家,并在大崎山区进行革命斗争活动。在繁忙的军事组织建设中,张体学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吃住在一起,与山乡人民患难与共,深得民众拥护。张体学在刘大婆家挑柴担水做家务,插秧割谷干农活,完全当作份内事,脏活累活抢着做,如同大婆家一员。大婆家有难处,一同协商解决,大婆家有喜事,一同分享快乐。

刘大婆与张体学慢慢建立起了革命友谊,张体学病了,刘大婆熬药端汤送到床前;战争年代生活艰苦,刘大婆想方设法弄些好吃的增加张体学的营养。对他关怀备至,胜过亲生骨肉。张体学与刘大婆的两个儿子兄弟相称,情同手足。

1938年10月,黄州被日寇占领后,根据黄冈中心县委安排,戴醒群等一批有志青年,来到大崎山区参加抗日挺进队,进行全民抗战革命宣传活动,搞得有声有色。11月,挺进队成立后,即开办医务训练班,戴醒群通过学习,成为全职战地医生。在战斗和生活中,与张体学结下了革命友谊,刘大婆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积极为她们撮合婚事,使她们成为革命的伴侣。

结婚的前两天,刘大婆把她仅有的九尺兰花土布拿出来,为新娘做了一件新上装,赶忙为新郞做了一双新布鞋。还跑到十多里路远的宋坳街上,割肉打酒,置办酒席,把她们的婚事当作自家儿子的婚事来办。洞房花烛之时,张体学把第一杯酒,敬给了刘大婆,并叫了一声“娘”。从此,张体学在大山深处有了一位革命的母亲。

1939年春,挺进队改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二十一集团军独立游击五大队”,张体学任大队长。部队驻防夏家山,到大婆家的日子少了,可他还是把大婆家的冷暖记挂心中,经常抽空来看望他的革命母亲。季春,日寇分三路扫荡大崎山地区,其中一路自新集、沙河、夫子河进卢家河,正是五大队防区,张体学指挥五大队奋起抗敌。

战斗中,张体学不幸负伤,他在战地医务室包扎后,要求到大婆家康复养伤。刘大婆把家里下蛋的老母鸡杀了,炖汤补养,精心料理。听说河虾的营养最全面,刘大婆不顾春水寒冷刺骨,用搭捞网下河捞虾,跑了杜皮咀周围几条河,捞回几篮子沫沫渣渣的东西,她冻的鼻滴直流慢慢捡选干净,然后变着法子调胃口,让张体学吃饱吃好,使他很快恢复健康,重返战场。

1939年8月,五大队突围前,张体学将部分文件和武器交给刘大婆收藏,刘大婆当天晚上就组织人转移到山洞里。“夏家山事件”发生后,国民党黄冈当局视刘大婆家为“匪窝”,查抄她家,一无所获,便拷问刘大婆:“张体学哪里去了?他们的武器呢?”刘大婆说:“他们有腿有脚,我哪晓得他跑到哪里去了?他们的武器都带在身上打日本人去了。”刘大婆家被国民党军及其地方武装查抄过多次,她从不吐露半点信息,支援革命、保护革命同志的火热的心始终没有改变过。

图为布衣省长张体学同志

1950年3月,刘大婆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时任中共大冶地委书记张体学,派专人到贾庙区杜皮咀协助料理丧事,为革命母亲刘大婆举行隆重的葬礼。1973年9月3日,已是湖北省长的张体学身患癌症,弥留之际,讲到了他的心愿:“我死后将骨灰埋葬在黄冈杜皮咀,就挨着刘大婆墓旁边。我生前不能尽孝,死后愿为她老人家守灵。”一介布衣省长与大山里的刘大婆不是亲人胜亲人的革命情谊,留下了动人的佳话!

(团风县老促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