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区农民的发明梦

2023/06/05  浏览量:   作者:王再飞  来源:英山县老促会

图中为彭宇良

小学肄业、农民和发明专利,这三者之间似乎很难有交集,然而,用在彭宇良的身上却是那样地默契和贴切。家住革命老区湖北省英山县红山镇邵河村一组,现年58岁的彭宇良,几十年如一日,除了种地、务工,就是搞发明创造,而且痴心不改,一发不可收,他的发明有20多项,其中有6项获得国家专利。

“叛逆”

因家庭贫困,彭宇良辍学了,那一年,他刚刚12岁。

对于陈宇良来说,这真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他连忙回到家里,随意拿起几件衣服,邀上同垸的一个伙伴,伺机逃跑到外地。为了防止父母发现,他们把衣物藏在桑园地里,打算趁着夜色逃跑。但是,还是被在桑园地劳动的人发现,出逃的计划就此“流产”。

书读不成,外逃又被发现,心灰意冷的他,只好回到生产队参加劳动,因年龄太小,他跟着妇女们一起挑土粪。在生产队劳动2年后,又被派往参加徐家坳治河工程(今东汤河)去拉板车。

下放知青李大哥见他年龄太小,板车拉不动,就照顾他,让他去山上打“炮眼”(开山放炸药之用)。房东叹息他可怜,吃饭的时候也叫上他,他知恩图报,有空就帮房东挑挑水。

迷上发明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为了生活,彭宇良跟随父亲学做砌匠(泥工),到上海打过工,还当过小商贩。

在21岁的时候,他干了一件令同垸人不理解的事。他用自家的一头水牛(价值1千元)换了一台几乎废弃的手扶拖拉机,有人说他是个大苕。

面对嘲讽,他笑而不语,原来他买来拖拉机是有大用场的。一直生活在农村的他,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早在他12岁的时候,他就喜欢手扶拖拉机,只要队里拖拉机在田里,他就在旁边观看。他边看边想,发现拖拉机在耕种水田时,轮子总是陷在泥田里“爬窝”。那时他就想:只有改变拖拉机的轮子,方能使之不陷在水田里。这是他从事发明的最初萌动。

只要有时间,他就摆弄这台几乎报废的手扶拖拉机,通过日夜思考,反复实践,他终于发明了不“爬窝”的“耕田机”,经申报获得了国家专利。“耕田机”较好地解决了耕田不受水田和旱地限制、水田不“爬窝”和驾驶人操作方便等问题。

在实践中,他还发现,在农村开始用机械耕田时,因除草不尽、埋草不深,加上插秧机只能插小苗秧,肥料大部分养料被荒草吸收,最终影响庄稼的收成。长期生活在农村的他,深知土地对农民意味着什么?他要在节约成本,扩大粮食产量上做研究。

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和论证,他总结了一套“水稻高产机械化实施方法”,用此方法播种比传统方法播种更加环保、更能节约成本和提高产量。

矢志不移

为了从事发明事业,彭宇良舍得花血本,前后用于发明的资金累计多达30万元。而在其他方面却非常节省,一次,他到河南洛阳采购发明配件,为了节省住宿费,硬是在别人门店前坐了一宿。

他说开始搞发明的时候,受尽了别人的讽刺和挖苦,还有家人的不理解,有人甚至认为他精神上有问题,有好事者还劝他妻子跟他离婚。在所有的人中,唯独支持他的人就是母亲,母亲虽然不懂什么叫发明,但是她心疼儿子、相信儿子。母亲已经去世9年了,提到母亲,彭宇良这个硬汉子喉咙哽咽、眼圈红了。他说: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母亲却享受不到。

搞发明创造,有两个极端:要么非常有钱,要么非常穷。大多数发明者劳而无功,在彭宇良身边就有这样的先例。为了弥补发明费用,2015年,他用了自己10多年的积蓄,再加上东拼西凑14万,购了一台二手挖掘机。

当问及他为何能几十年持之以恒地搞发明时,彭宇良笑着说:搞发明创造是他的业余爱好,一搞起发明创造,就让他忘记了一切,他想通过自己的发明使广大农民朋友受益。所以,再苦也不说,再累也心甘。

岁月可居,未来可期。几十年来,彭宇良一直孜孜不倦地为实现自己的发明梦而积极努力着,他期待自己的发明创造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推广,能够更好地服务“三农”,效力乡村。

作者:英山县老促会 王再飞

202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