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在燕厦

2023/04/25  浏览量:   作者: 张长征 王振华  来源:云上通山报道

彭德怀曾在通山驻扎三次,一次在九宫山,一次在燕厦,一次在圣庙。留下了在通山大革命时期的足迹、事件与故事。

 

 

通山党史记载有彭德怀在通山的粗线条,遗憾与不足的是没有祥尽记录,然而,在彭帅的自传里,记录有在燕厦时大量的宝贵的深情笔墨,具有通山红色文化的深远研究意义和通山革命历史上的突出贡献。为了去寻找他的足迹,现在去挖掘和还原彭德怀在通山的日日夜夜,尤其在燕厦的战斗历史,还为时不晚。为此,我们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后,并去了燕厦。

初夏的燕厦,一路上的稻田上,农夫插秧正忙。这里的泥土与其它地方不相同,尽显红褐色,茶树,铺在山坡上正绿绿葱葱,若摘几叶,准能泡出血腥的味道。红色,像那鲜血一样漫浸而来。

彭帅在自传中写道:“进至阳新燕厦区,该区群众对红军的热爱,比平江群众有过之而无不及,外地红军到达该区,均不愿离开。群众对伤病员之照顾,真是无微不至,沿途欢迎红军之口号声、歌声、锣鼓声,响彻云霄。当年天旱,苦久不雨,可是红军路过,茶水满布,妇女老少,人手一扇,站在道侧,替红军扇凉。到宿营地时,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开好铺。他们自己露宿,绝不让红军露宿。”

彭德怀在燕厦,这是他第二次踏上通山的土地,有必要先说说彭德怀第一次到通山的九宫山。

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等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湘南暴动、秋收起义后,组织和发动了震惊全国的平江起义,取得胜利,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

几天后,敌人从南昌调来第二十团及两个宪兵营向平江县城反扑,重兵压境,平江十万火急。按湖南省委指示,红五军3000余将将士决定主动放弃平江县城,向井冈山方向战略转移,欲与红四军会师。在东进长寿时,与敌张辉瓒部遭遇,红军因人少武器差,部队伤亡较大,向东乡、黄金洞方向突围,8月20日,部队抵达黄金洞整训部队时,部队已伤亡过半,因敌军渐形成了包围态势,彭德怀率领部队登上通山境内的九宫山,这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地形极为复杂,是湖北与江西的交界点,易守难攻,我党早就在这里组织过革命斗争,人民群众有较高的觉悟,革命群众正情绪高涨。之前,通山纷纷成立工会、农会,彭德怀来后,帮助九宫山建立党小组、组建赤卫队、惩办恶霸,消灭地方民团、成立苏维埃政府,可以这样说,在土地革命战争的一盘棋里面,通山的革命斗争一起步就处于领先地位,彭德怀来后,消息传遍通山,为民众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更加有利于开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在九宫山期间,彭德怀派人下山深入群众,打探敌情,在九宫山脚下的中港、船埠、周家、宝石一带发展队伍,组建党小组,分发枪支弹药,建立地方武装力量。9月初,天气渐凉,战士衣单,队伍情绪波动较大,彭德怀焦急不安,又因没有找到湖北方党组织的联系,准备从九宫山下山,正集合队伍讲话时,一团团长雷振辉抢过警卫员的手枪企图行刺彭德怀,被警卫员张子久发觉。张子久奋力抢夺雷的手枪,子弹击在地面,雷振辉身高力气大,又把枪夺了回去。危急时刻,幸亏连长黄云桥手疾眼快,果断地一枪将其击毙。9月8日,一路上遭敌三路围袭,南下井冈山一路受阻,部队在修水、铜鼓、通城一带打“圈圈”,第一次上井冈山失利。

经过一系列的思想和组织整顿后,红五军决定第二次挺进井冈山,他们留下该军所属3个纵队,由黄公略率领,继续在湘鄂赣边区坚持游击战争。彭、滕则率红五军第四、第五纵队主力约700将士,一边向浏阳、万载的边境穿梭,相机南下,一边派人与井冈山的红四军取得联络。红四军前委获悉红五军南下的消息后,朱德、毛泽东即令红四军特务营和独立营做好迎接准备,会同莲花县赤卫大队组成以何长工、毕占云为首的北路行动委员会,从宁冈出发,经过永新,先于红五军进入莲花县境接应红五军,于12月10日,终于,在井冈山取得了胜利会师。

1929年1月上旬,湘赣两省国民党军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前委决定彭、滕领导两个团不足2000人留守井冈山抗击蒋介石30000多兵力的进攻,红军主力事先下山出击赣南,主要以求打破国民党军之经济封锁,解决经济困难,并再图在其“会剿”开始后,以外线作战配合内线红军打破“会剿”。14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军部和第28、第31团及特务营主要兵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挺进。26日,国民党军对井冈山发起进攻。彭德怀与滕代远上山才不足两月,留下指挥守山红军在给国民党军重大杀伤后,因寡不敌众,向赣南突围,4月1日,仅不足千人的红五军与红四军主力会合于赣南瑞金。从1929年2月起,开辟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

1929年9月,湘鄂赣边特委扩大会议决定打通井冈山、幕阜山、九宫山沿线的革命根据地,将湘鄂赣苏区、边区连成一片,1929年5月,李灿、何长工率第五纵队700余人率先进驻龙燕地区,连克鄂东南的大冶、阳新、通山、崇阳、通城和赣西的修水、铜鼓、万载等地,开创了鄂东南革命根据地,不到一年时间,成立红八军,队伍发展到8000多人,湘鄂赣边区大都成为苏区。1929年冬,李灿,何长工率领红五纵队转战黄沙铺、大畈后,来到燕厦街驻扎,开辟鄂东革命根据地,大力发展生产经济,扩大红军势力。

 

 

红八军在燕厦街东面山坡上的仙乩坛处设立红军疗养院,不久,红五纵队在燕厦街南端华氏宗祠设立红军总医院,开始收治重伤病人,先后在沙店、留阻桥、杨林等地成立红军卫生所收治轻伤员,1930年4月,部队集中兵力攻打瑞昌,攻城失利,伤员大都送此疗伤,后容纳不下,许多轻伤员送到港口徐炳华客屋治疗。共和国梅盛伟将军,当年右手臂负重伤,被抬到此处养伤数月。红五纵队第二支队队长程子华、候政负伤,转移到仙乩坛疗伤,后来李灿负伤,曾在燕厦治疗达三月之久,后转上海治疗,临行时,将一只铁锣罐赠送当地陈姓人。其后人陈敏先生将此物捐赠县档案馆收藏。

 

 

红五纵队何长工将在通山缴获的五台缝纫机带到燕厦,在燕厦磻溪初设立“磻溪被服厂”,初任厂长为陈洪兴(燕厦金坑村人),后来取得多个城市胜利,缴获了大量制衣设备,职工由最初的20余人发展到300多人,为解决红军快速扩红而日夜生产被服,后迁至太和观,1932年10月被迫迁至冷水坪。11月20日,后将阳新、通山、大冶等地的敌军军械修理厂的设备全搬到燕厦境内的双溪畈的外逃地主留下的宽敞房屋作厂房,开始创办和扩大军工厂。

是年10月,红五纵队攻克通山县城,缴获敌军修械厂,将全部设备和技工由红军快速转运搬迁,将燕厦兵工厂并入燕厦路口祠堂,更名“鄂东兵工厂”,职工200余人,厂长詹霞东,经理胡金山,工程师胡兆峰,1930年4月,红五纵队攻打江西瑞昌县城,一次性在这里运走手榴弹40担,机枪十余挺。1931年2月,红三师在龙港成立,是兵工厂的全盛时期,职工发展到1500余人,厂名为鄂东南工兵厂,内设被服车间、供销社,能生产轻重机枪、土炮、迫击炮、德式20响驳壳枪及军用品,日生产子弹达500发,有一个排警卫。后转移到燕厦金坑源的双溪畈,再转移到三源华家颈,后被敌26师派兵焚毁了,撤退时将部分器材转移至冷水坪。现在的双溪畈厂址因1960年因富水水库关水而淹没。

1930年春,成立龙燕区农民银行,驻地在龙港黄桥。因龙燕区范围很大、当年又在燕厦境内的大井(今燕厦乡浑湖村二组)设立分行,银行有员工4人,分管主任、会计、出纳、制币之职,并在黄沙、大永区等实行流通结算。初名“鄂东农民银行 ”。1931年夏,改名为鄂东南工农兵银行。银行成立后统一全县金融活动,统一票币发行,开展存贷款业务。1932年10月初,龙港被国民党军占领,鄂东南工农兵银行迁至杨林留阻(今属洪港辖区),1934年1月鄂东南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银行停业,今遗址已毁。

 

 

土地革命时期,1928年,中共阳新县委成立龙燕区委。1930年,阳新苏维埃政府龙燕区下辖龙港、燕厦(原月涛)、杨林、月山(今慈口、月山一带)。嗣后,鄂东特委、中共湘鄂赣省委的鄂东南特(道)委先后在龙港设立,领导湘鄂赣边境地区21个县(市)的革命斗争。是时,龙燕成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云集党、政、军、工厂、学校、医院、银行、商店工厂、煤矿等48大机关,被誉为中国苏区的“小莫斯科”。

1930年4月,红五纵队奉彭德怀命令,率部队从龙燕出发攻打江西瑞昌县城,是役,攻城未果,彭德怀甚为焦虑。

1930年5月上旬,彭德怀同志率领第四纵队由井冈山来鄂东南,李灿同志率五纵队南下迎接,在修水城歼灭敌人一个团,与四纵会师后,在彭德怀同志统一的指挥下,第四、五两纵队会攻平江,歼敌近二个团,之后,两个纵队即一同来到了鄂东南苏区,6月初,指挥夺取了瑞昌的战斗,队伍迅速扩张。

6月10日,红五军,来到了阳新通山边境的龙燕区,彭德怀及红五军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彭德怀到达龙燕区后,迅速召开会议,听取当地情况汇报,得知何长工所属五纵地从700人队伍不到一年时间发展到8000多人,并成立了红八军,且兵强马壮,后勤保障有力,十分高兴地说:“我们的长工师傅现在是突发户了”。

彭德怀在龙燕区的日子里,先后两次到过燕厦。第一次,抽出一天时间,专程到燕厦两处医院看望伤员、视察兵工厂、被服厂,沿途看到人民群众给红军做鞋、送粮、参军、刷标语的场面,十分感动,他对龙燕区苏维埃政府的良好工作局面由衷的称赞,特地向毛主席发了电报作了汇报。

 

 

第二次,约六月上旬,彭德怀在燕厦视察扩红拥红工作,一行人离开燕厦时已经是黄昏,约走10里路,来到潘山的柯家(当初属龙燕区芦田乡)吃过晚饭,他问当地苏维埃政府领导人:“这里到龙港还有多远?”。当地人说:“这里是龙港和燕厦的中心点,到燕厦十里,到龙港也是十里”。彭德怀就说:“好,我们就在这里宿营”。

彭德怀、何长工等人一行就住在柯家祠堂中,这里成了临时指挥部,其它干部干部战士散住在各村民家中,至今,这里仅存有一处红军住过的老屋,原祠堂已重建,当初墙上红军的宣传的标语与图案被当地有心村民复描下来,保存至今。

次日,彭德怀在柯家祠堂接见闻讯而来的各苏维埃政府负责人,听取各地的革命情况和意见,提出建立村级苏维埃政权后,应加强和巩固片区的武装力量,随后,召开团级以上军事干部会议,讨论和总结瑞昌战斗的失败教训,听取各路部队进攻黄石、大冶、鄂城、金牛等地的战况汇报,提出以龙燕区形成的良好革命基础,进一步扩大苏区周边势力范围的主张,建议成立造币厂激活根据地经济,创办随营学校,经彭德怀同志提议,为纪念彭湃、杨殷二位烈士,将原龙燕区的第一所红军干部政治学校命名为“彭杨学校”,为红军部队和地方武装培养军事干部,每期招收学员200至500人不等。人员来自红军班排长以上干部、游击队干部,开设课程有政治、军事、文化等课程,学习期限三至十个月不等。以正规授课与常规训练、武礼训练、野外演习相结合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机动灵活。1932年8月彭杨学校撤离龙港,改名为随营学校,迁至燕厦火烧桥陈氏宗祠(今燕厦新屋村境内),1932年10月址易沙店。叶金波曾任过第三任学校政委。

 

 

彭德怀决定将红五军总部设在柯家祠堂后。在芦田乡的五天时间里,此时,正逢天旱,天气炎热,各级苏维埃政府组织群众送粮送鞋,送茶送水,天天络绎不绝,龙燕区苏维埃红色宣传队和鄂东南新剧团专门排练了一组节目,来到潘山柯家祠堂门前,为彭德怀汇报演出,演出节目多以山歌小调、采茶戏、舞台文明剧的形势。一时,潘山湾人山人海,红旗招展,口号声,红歌声、锣鼓声不断,人们洋溢在幸福欢乐的海洋里。解放后,彭德怀时常忆起在燕厦时的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深情厚意,唏嘘不已。

柯家祠堂,这里不但成了彭德怀元帅的落脚点,而且,许多关键重大决策和指挥战役从这里诞生。

临行前,彭德怀为当地老百姓留下一些随行物资和枪支,并对将士们说:“老百姓将吃的、用的大都给了我们,我们能留下的就全留下吧”,并满怀深情地对十里八乡前来送行的乡亲们说:“几天来,你们对红军的热情与厚意,我都记下了,我会再来看望乡亲们的”。

1930年6月中旬,在大冶县刘仁八召开军委扩大会议,追悼烈士,将红五军、红八军合并,成立红三军团,彭德怀任红三军团总指挥,下辖7个纵队,指战员达到17000多人。

在红三军军团成立,通山境内数以千计的青壮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纷纷争相报名参加红军,走出了王平、阮贤榜等数十位开国将军。

1930年6月21日,彭德怀率红三军团由龙港出发,第二天过白泥谭家祠堂休整,于6月23日到达通山,一时间,通山县城像过年一样,特别的热闹非凡,一条街道上到处是清一色的穿着灰布、戴着八角帽的红军,人们听说这是彭德怀的队伍来了,到处寻找和打听彭德怀的身影。当时,指挥部设在县城的圣庙,在这十余天的时间里,彭德怀在这里酝酿了洋攻武汉、智取长沙的历史上重大军事决策,夺取了红军井冈山会师后攻打第一个省会城市长沙的胜利,

在此期间,接见过时任中共县委书记叶金波,将从井冈山带在身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油印小册赠送给他,并应通山群众“能见一面”的请求,一天的上午,特地骑着一匹高头大马,沿老街至马槽桥的路段游了一圈,沿街群众欢欣鼓舞,锣鼓齐鸣,鞭炮不断。

 

 

7月1日,(通山党史记载是6月25日,何长工回忆录是7月1日),红三军团在通山县召开了前委会议,主要研究下一步军事行动问题。会议上分析了敌情,彭德怀认为岳州的钱大钧的大部兵力已调到武昌防守,中央军委要求攻打武汉的指令已不可能实施,岳州城内现空虚,我军应趁机攻占岳州城,再取长沙,并当天夜晚率队出发,于7月4日夺取岳州(岳阳),28日占领长沙。彭德怀率部离开通山时,留下一些枪支弹药和少量人员,成立红军留守处,配合中共通山县委扩大当地武装力量,叮嘱一定要保护好来之不易的红色政权,当月,独立红三师在通山成立,这是在彭德怀的帮助下,通山成立最早的第一支工农红军。初建时,吸收了各路赤卫队、农会组织的主要成员参军,共有一个团建制,直称红三师七团,实不足300条枪,该队伍隶属鄂东特委领导,后编入在龙港成立的红三师,归红十六军领导。彭德怀在通山成立的第一支部队后,形成了如今通山历届征兵争相踊跃报名的好传统。

四 

在燕厦,人们至今没有忘记彭德怀的故事,并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退休教师明平佑老师几十年来致力于龙燕区革命故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在此次采访中,他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令人肃然起敬。

燕厦乡是湖北省27个苏区乡镇之一。早在1925年春,我党早期革命活动家华鄂阳从苏联回到家乡建立共产党组织。土地革命时期,燕厦处于湘鄂赣边区,鄂东南苏区的中心地带。鄂东南特委鄂东南苏维埃政府设在域内,领导鄂东南21个县的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燕厦是鄂东南苏区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域内设有鄂东南兵工厂、红军总医院、疗养院,红军被服厂,石印局苏府银行、随营军校等十几处革命遗址,燕厦骄子原少将梅盛伟,第二十军政委、上海市警备司令程时夫,程子华、侯政、李灿、何长工等一大批革命家与燕厦结下不解情缘。红五纵队、红八军、红七团、红三师、红十六师在此地和活动频繁,在燕厦留下大量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彭德怀来燕厦后,极大地鼓舞了燕厦人民的革命热情与昂扬斗志,革命之火成燎原之势,期间,有1200多燕厦青壮年纷纷参加红军跟随彭德怀征战大江南北,各村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革命形势空前高涨。彭德怀主力走后,留下了宝贵的革命经验和革命火种,更加激发了燕厦人民的参加革命的热情,先后有近1300多名后生报名参加红军,为消灭地方反动民团、争夺和收复苏区政权、痛击反动派军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数以千计的燕厦红军将士用鲜血染红了苏区沃土……

 

 

其中,最著名的收复燕厦之战,这是鄂东南苏区为歼灭燕厦敌之驻军,收复苏区失地,在燕厦至路口、磻溪一线,主动组织发起的一次重要的“反围剿”战役。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驻鄂东南之敌二十六师郭汝栋部疯狂地向鄂东南苏区发起进攻,大量苏区被敌占领,鄂东南道委决定集中红三师和地方武装,攻打阳新、燕厦驻敌,恢复龙港、燕厦、木港苏区,打击敌人嚣张气焰。

1933年11月8日,叶金波率红三师自江西返回鄂东南,在红十六军一部的配合下,进攻燕厦之敌,提出“打回龙港过年”的口号。其时,龙武县委、鄂东南道委和红三师、红十六军领导人在下湾召开军事会议,决定由红三师和红十六军主力从畅周出发,先拔除敌军楔入我苏区前沿的黄荆岭、堰头、湖坪畈、竹林下四个外围据点,再围歼驻扎燕厦老街北门岭的敌军主力,另由红十六军派出一部兵力绕道插到龙港和燕厦之间的石下、黄桥一线,切敌退路并阻援。

次日晨,当红三师的一个尖兵排自畅周路口向燕厦河方向进发之际,恰遇敌人一个尖兵排渡河而来,双方当即接火,红军全歼渡河之敌,乘势端掉了燕厦驻军外围的全部据点,并包围了敌军驻燕厦北门岭指挥部。但由于红十六军阻援部队未能及时赶到石下、黄桥,致敌之援军从龙港赶来,我军腹背受敌,为了保存实力,只得撤出燕厦战场。为掩护伤员和伤兵医院等后方机关安全,向沙店一线转移,又在磻溪口设下埋伏,阻击追敌,敌人援军不断涌来,敌我力量悬殊,红军伤亡惨重(据史料考证,牺牲红军将士300余人,其中包括畅周本地及燕厦红军将士30余人),战斗一直坚持到第三天黄昏才撤出。

是战,历时三天,畅周地方赤卫队组织15支担架队,由路口华组密、华美桐负责,承担战场伤员救援。战前,华功茂、郭冬梅负责组织附近村庄群众转移,严格按照红军要求,做到“白天不冒烟、晚上不见火、自备干粮、家不存粮”,有效地保守了红军的战役部署秘密。

燕厦之战,红军由胜转败,未能实现战役目标,但一定程度地减轻了敌人对中央根据地军事压力,有力地支持了中央苏区战略大转移的重大部署。

 

 

彭德怀元帅在通山战斗的岁月将铭记在册,通山人民永远怀念他,燕厦人民世世代代怀念他。我们后辈不忘革命之精神,沿着革命留下的足迹,正走在康庄而和平的大道上。

(编辑:谭梦星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