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穴市共同缔造和红遗保护 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3/07/27  浏览量:   作者: 郑勇平   来源:武穴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全面了解湖北武穴市革命老区发展、乡村振兴实施情况,靶向施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2年12月上旬至2023年2月中旬,市老促会分2次对全市12个镇(街道)及永西、干仕等36个村进行了专题调研,与镇村干部广泛座谈,详细了解了当前武穴市乡村振兴、共同缔造、红色“两遗”保护等工作推进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和省、市有关共同缔造和红色”两遗”保护工作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实施“六大行动”为抓手,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推进武穴市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产业振兴基础逐步夯实。一是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加快。一批瓜果、水产品尖端项目脱颖而出,引领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大法寺镇上桂村与周边“四村一企”组建“红色联盟”抱团发展农旅产业,成立了油菜花海科技有限公司推动油菜产业发展,产业形成后预计带动2000名群众增收,增加村集体收入160万余元。刊江街道陈高村保昌农业生态园是一家集旅游、瓜果、蔬菜和休闲为一体的园区,做到能吸引住人,留得住人,又能提质增效,实现了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融合发展。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见效。创新“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产业园+农户”等经营模式,构建农户与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石佛寺、梅川、刊江街道等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积极发展白茶、紫薯、苗木等特色种植,带动周边村民增收明显,成果已初步见效。三是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速。万丈湖办事处黄湖社区的万达丰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是一家现代化农业公司,业务集水产养殖、技术研发、温室工程建设、水产品销售、种苗繁育和人员培训于一体。年总产值1200万元,带动周边200多个贫困户实现就业,帮助100多个困难家庭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石佛寺镇陈德云村大力发展莲子产业,运用“党支部+党员+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带领63户村民,种植莲子400多亩,亩均收入达4300元,在2022年成功举办武穴“首届荷花节”,吸引大量人群前往游览观光,既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增加了村民收入。

(二)组织振兴体系逐步健全。一是机制完善。把“管三年”变成“管长远”。四望、大法寺、花桥等镇推行“垸场建支部”,高标准打造“红星之家”,落实“十户一联”,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花桥镇突出垸场环境整治、“四小园”建设、发展村级支柱产业和化解村级债务等4项工作重点,为“整镇推进”工作架梁立柱。二是建设火热。石佛寺镇机车下村积极落实共同缔造理念,发动群众参与共谋共建。近半年该村一垸场即拆除破旧房屋7间、旱厕27个,牛栏、猪圈6处,建设“小花园”34个、硬化破损路道120米,巷道整冶170米,新建生活塘1口、男女公厕1间,墙体刷白3200平方米,墙体画700多平方米,实现了风貌大提升。三是乡风文明。乡村治理体系以乡村振兴示范线为重点,实现了市、乡、村三级全覆盖。四望镇高垴村坚持党建引领,以“清廉班子、清正干部、阳光村务、清晰用权、清醇民风”为目标,扎实推进清廉村居建设,弘扬清风正气,先后荣获“省级文明村”“省级生态村”“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等称号。四是文化清正。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风清。为达到以廉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饶为市、卢河、杨二岭、机车下等村将清廉文化、红色文化和名人文化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建设文化宣传墙,红色纪念园、党建公园、法治公园等,每年开展道德讲堂等文明实践活动,评比十星级文明户,评模范评优秀,通过评选“文明之星”“好婆媳”等活动,形成了家庭团结、邻里和睦、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三)生态振兴机制逐步完善。一是完善乡村建设工作机制。以示范创建为抓手,各镇村坚持高标准推进乡村建设。大部分镇、街道已建立“五个一”工作机制,即:建立一本台账、一套联系会议制度、一个监管平台、一个技术支撑群和一套考评奖惩机制。实施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村庄保洁、垃圾转运、污水治理等项目市场化运营。花桥镇杨二岭村把村庄环境整治与基层治理工作写进了村规民约,发动群众相互激励、相互监督,以实际行动践行共同缔造理念;花桥镇柏树林村划出若干个责任区,落实党员包保责任制,既加强了日常管理,又激发了党员的责任感。全镇累计已拆除无顶房332间,牛栏、旱厕等杂乱建筑721(处),改造垸内巷道290余条,清除各类垃圾100余吨,建设“四小园”100余处,120个试点垸场建设初见成效。武穴街道朱奇伍社区按照“拆通畅、扫干净、码整齐、治脏乱、往里走”的要求,组织动员群众落实“五包两倡”责任制,共同参与垸场整治,拆除巷道厨房、旱厕和断壁残垣67处,拓宽硬化道路6400平方米,安装下水道1350米,绘制文化墙520平方米,建设“四小园”40个、文化活动中心和健身广场各1处,老垸场展现新面貌。余川镇车坊村、芦河村、大坝村充分利用共同缔造拨付资金,彻底整治村容村貌,效果显著。二是稳步推进“新平台”工程。特色产业,旅游新兴业态,电商平台等一批新型农文旅产业发展凸显成效。通过发展万丈湖街道新港电商、四望镇高垴村电商和龙坪镇沙墩村电商直播等新业态,为当地农副产品销售提供了新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三是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工作法,打造宜居宜业的农村新风貌。四望新庙社区狠抓“四小园”建设,全部拆除7个自然垸的危旧房、废弃猪牛栏、露天茅厕,拆除率达到了80%以上,张彦銮垸将旧房拆除的废砖旧瓦,砌成了小菜园、小果园的围墙,在原本的闲置地、边角地修建小花园,规划对垸上小山坡的成块闲置用地进行硬化、绿化、亮化,建成供居民休闲娱乐的文体公园。石佛寺镇陈德荣村完成了以“三拆三清”为主的两个塆场整治,按照“推窗见绿,开门见景”的标准,基本实现了“每户一个小花园,每组一个小公园”的目标。四望镇高垴村两委从壮大集体经济入手,发动群众成立了花卉苗木合作社,依托张家咀后背山,流转土地800亩,发展花果茶产业基地,打造了占地面积125亩的花卉苗木基地,产值达百万余元,既美化了生活环境,又实现了村集体和群众增收。

(四)红色文化振兴逐步升级。一是挖掘保护。全市各个部门在不同层面对全市红色资源文化进行开发利用,实行分类保护。精心编制《武穴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落实“一处一策”工作机制,提升革命文物保护水平,完善革命遗址遗迹保护体系。推动实施“革命文物保护三年行动计划”,积极申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市级革命文物名录等,发挥好武穴市烈士陵园、红色渡口、张凤林烈士墓、鄂东地区武穴市余川镇红色展览馆等现场教学点辐射作用。开发红色革命遗址,投资1200余万元将老市委大楼建设成红色主题公园,除了园林绿化等必要设施以外,将原来的书记办公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为红色党史馆,展陈武穴百年党史。投资157万元建设武穴历史陈列馆,对红色革命遗址资源进行分类宣传策划、打造包装,大力创造了一系列精品。比如创作了《乞丐县长张凤林》,在全省比赛获得奖项,获得高度评价。二是打造景点。开发红色旅游产业,持续完善了武穴北部红色十八堡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干仕村先后投资170多万元对烈士洞旧址、红色文化长廊、干仕村历史陈列厅以及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了改造提升,由过去的村级纪念馆升格为镇级纪念馆。创建红色旅游景区。武穴北部红色旅游公路建成通车,连接太平十八堡蕲春黄梅广济三地抗日根据地和困龙颈抗日阻击战战场旧址,形成了一线串珠的交通优势,将红十五军诞生地黄梅吴祥村、鄂东抗日根据地干仕和高山铺战斗纪念碑成功连接,增强了红色旅游产业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五)“红绿”融合振兴逐步发力。打造红色线路。我市拓展红色旅游区域合作,推出了一系列以“体验红色之旅、感受自然风情”为主题的“红+绿”旅游线路。如将军故里游——蓝杰将军故里、陈康将军故居、蓝侨将军故居、陈金钰将军故居一日游;革命圣地游——干仕红色文化长廊、太平十八堡烈士陵园、太白湖水府庙革命遗址两日游;千里跃进大别山——刘邓大军高山铺战斗发生地等系列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建好红色景点。建改武穴革命烈士陵园、红色渡口、张凤林墓、干仕红色印记纪念馆、兰杰将军故里等9家经典景区。龙坪镇通过以时间轴的形式,将中共广济县委诞生地罗垸革命奋斗史用墙绘展现出来;余川镇太平桥村以扩建修缮“太平革命烈士陵园”为切入点,打造红色地标;田镇钱炉村以“红色渡口”建设为契机,不断延伸恢复周边田镇保卫战旧址原貌,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形成独特的红色遗址群;花桥镇兰杰村是“将军故里”,大力培养红色讲解员队伍,促进年轻干部在推介“兰杰红”中提升能力,去年以来先后接待游客万人余次。这些红色资源的开发,有力促进了乡村文化振兴。发展红色经济。将红色旅游资源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打造杨二岭、砌石、徐冲等乡振兴示范点,让红色旅游资源发挥最大效应;大法寺镇张百可村依托红色旅游业的发展、红色文化的赓续和人们对绿色环保的渴求、红色村庄的景仰,发展“红+绿”模式,吸引游客,有力促进了旅游产业振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武穴市乡村振兴共同缔造和红色文化传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盼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问题是:

(一)乡村发展缺乏规划。我市现有村落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形成,村民住房都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建,建多大面积、建什么式样房屋没有规划。此外,农村乱搭乱建的现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因素导致村庄建设格局较为混乱,加大了人居环境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的难度。另外,乡村产业配套服务薄弱,资源分散,周边产业链配套不完善,人才缺乏等因素,较大制约了乡村发展。

(二)农业产业发展落后。加工企业规模偏小。稻米加工企业产值2000万以上的规上企业6家,年加工总产值过亿元仅2家。头部企业发展滞后。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渗透率低,品牌知名度不高,受众面较窄,企业难以做大做强。深加工研发不够。粮食加工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初加工阶段,加工副产品高值化开发利用率低于50%,精深加工产品占比不到20%。品牌叫得不响。“武穴酥糖”逐年退化,接福菜籽油出不了武穴,“广济香米”尚在培育。一二三产融合度不高。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还处于培育阶段,起步较晚,规模小,带动作用不明显。

(三)乡村建设思路不清。一是政策把握不精准。不少村书记没有认真研究上级文件,道听途说、盲目开展。存在等上级资金不下达就不建设,或追求“面子”大拆大建等现象。二是具体行动无章法。有的村书记对村的建设没有自己的意见,完全依赖第三方规划;有的村盲目跟风,大家建我也建,未收集村民意见就直接开工,存在激发群众矛盾的风险。三是长远管护无计划。一些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不注重系统规划和长期营运计划的制定,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的问题。有的项目实施者想当然认为村集体会承担管护责任,而实际上,当前不少村庄缺乏集体产业作为经济支撑,集体收入微薄,有的甚至没有集体收入,管护经费、人员匮乏成为普遍性问题。

(四)资源要素保障不足。一是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存在短板。有些村内主干道还没有硬化,仍是泥巴路,有不少还是单行路;快递只送到乡镇,尚未实现快递村村通,石佛寺镇武山寨村户厕虽然改建完成,但大多采用每户安装一个“小三格”化粪池方式进行处理,产生的污水随雨水流入池塘,和地下水一起流入武山湖,严重污染水系。二是人力资源较为匮乏。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尚未形成,能够长期扎根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土专家”“田秀才”等基层农技人员和乡村本土人才比较缺乏。三是资金投入不足。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量资金支撑,社会资本投入乡村建设积极性不高,公共服务提升和产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乡村振兴的整体推进速度和效应有限。

(五)红色资源引领不够。一是统筹规划不够全面。没有形成要素齐全的红色旅游线路,没有特色的红色文化旅游产品、纪念品。在市场培育上,没有将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和自然资源有效融合,形成支柱性的产业链条。二是挖掘研究不够深入。现有的红色渡口、武穴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多是局限于参观革命旧址设施、纪念场馆,展览内容简单、陈列手段落后,没有形成叫得响的品牌和名片。三是遗址遗迹保护措施不够到位。如广济秋收起义发起地大金铺,现已被居民建筑所代替,找不到一丝英勇斗争的痕迹。当年很多战场遗迹都被荒草掩没,亟待修筑保护。四是红色资源开发与保护专业人才队伍不足。目前革命文物保护职能由市博物馆承担,社会力量参与较少,也没有形成系统保护制度和专业保护措施,监管执法力量薄弱。五是资金保障不够充足。由于红色资源大多位于交通不便的山区、湖区,开发利用红色旅游景点,需要进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上级项目支持不足、镇村级经济实力有限,难以保证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有较大的投入。

三、对策建议

(一)做好“设计篇” 坚持规划引领。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尊重乡村自然地理格局,保留乡村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观,突出环境整治重点,加强建筑风貌管控,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共享。实施村庄乡村建房规划、污水规划、公墓规划、产业规划、旅游规划等“五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确保乡村建设依规而建,产业发展符合规划。

(二)做好“产业”篇 发展农业产业。一产聚集。抓实“稳、扩”两关口,依托现代农业现代化产业园建设,鼓励加快土地流转,保障粮油和主要农产品供应安全,打造连片产业基地。二产提速。用好“引、稳、提、整、调”五字决,大力引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稳定处于退规边缘农产品加工企业;重点支持加工产值5000万元以上企业提升产能;整合规下农产品加工企业抱团发展,组建产业联盟或股份公司;将符合条件的部分规上工业企业调入农产品加工统计范畴。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在农业总产业比值。三产融合。念好“产、供、销”三字经,积极推进冷链仓储物流和市级农贸交易市场项目建设,探索政府补贴,扩大现有的线下销售渠道,加强构建商贸网络等线上销售。

(三)做好“建设”篇 打造和美乡村。一是开展公共服务提升行动。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坚持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加强农村道路、供水、用电、网络、住房安全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保护传统村落,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逐步使农村具备基本现代生活条件。提升乡村信息化水平,打造“数字乡村”。二是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带动群众广泛参与环境卫生整治行动,重点推进旱厕、危房、废弃猪圈牛栏、断壁残垣等“四拆一清”行动,确保“拆通畅、码整齐、扫干净”;协同自然资源部门,推进村庄规划,确保依规而建;持续推进乡村“四小园”建设,实行“五包两倡”,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共建共管,建立乡村人居环境提升长效机制。。三是开展村村达标创建行动。全域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行动,按照达标村、示范村和精品村等三类标准落实创建任务,制定考核办法,聘请第三方进行考核;依据本地资源特色,连点成线、串线成面,连片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用三年时间完成全市示范创建达标村全覆盖。

(四)做好“保障”篇,聚焦核心要素。一是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持续推进乡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网络、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容村貌。二是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回引”,加大措施培养农村科技、经营、本土人才,建立鼓励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激励机制,服务乡村振兴。三是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涉农财政资金整合力度,防止碎片化支出,提高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认真梳理上级支持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积极对接政策支持,大力向上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入。

(五)做好“传承”篇,壮大红色文化。一是坚持整体规划。把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与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红色旅游产业规划等进行有机结合。对全市90多处重点红色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分类制定实施计划,有序梯次推进红色资源建设。二是加强红色史料研究。收集、整理、抢救濒临消失的革命史料,搜集散存在社会上的红色文物。包括文物资料、歌谣、遗物等要认真整理、归档。三是加大红色遗址遗迹保护力度。对新发现的红色遗址、遗迹要立牌存证,列入名录。对毁坏红色遗址遗迹的,加强惩诫。建立红色资源档案数据库。运用文字、影像、数字化等方式,对我市红色资源现状进行真实、详细、全面的记录和保存,打造网上武穴市革命老区史料馆,对红色资源实行资源互利、信息共享、开发并用。

武穴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郑勇平

编辑:湖北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