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01 浏览量: 作者:杨朝中 余毅
农村劳动力流动现象和所涉及的农民增收脱贫、技能培训、权益保障及衍生出的“三留”(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倍受社会关注。近日,我们对湖北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状况进行了调查。
农民外出务工仍以自发结伴为主,急需提高组织化程度
2011年,湖北省大别山片区乡村常住人口453.19万人,其中劳动力272.82万人,从业人数254.94万人。从统计数据看(见表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出以下新的变化:
一是外出规模稳步增长。2011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127.92万人,较上年增加3.49万人,增幅为2.80%。外出返乡人员11.71万人,较上年下降32.55个百分点。
二是务工收入明显增加。2011年,外出务工人员月收入超过千元的占79.69%,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占39.71%,较上年度提升了9.27个百分点。
三是从业环境明显改善。2011年,外出务工人员遭雇主拖欠工资人数占务工总人数的1.77%,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7.52个百分点;享受劳保补贴人数比上年同期上升20.50个百分点。
四是社会保障意识逐步增强。外出务工人员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为37.90%,较上年同期增加15.05个百分点;参与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保险的人数均较上年同期有不同幅度增加。
数据显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地区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成为现阶段脱贫致富的第一途径。
(表4)数据显示,湖北省大别山片区农民外出打工仍以自发结伴为主。
将湖北大别山片区农民的劳务收入、劳动权益和从业环境与全省平均水平作比较后发现:2010年,大别山片区人均劳务收入为13271元,比全省高出885元,2011年增幅较全省低,但人均劳务收入15923元,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85元;2011年,大别山片区外出务工人员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的占33.08%,高全省4.82个百分点,且年均增幅为15.05%;大别山片区外出务工人员享受劳保补贴人数占12.73%,高全省4.44个百分点。可见,通过政府组织、中介组织介绍和企业招收的形式进行劳务输出,将有效提升外出务工人员在稳定收入、劳动维权和改善就业环境等方面的保障度。
建议:
一是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的组织引导。通过发挥基层村组织的服务功能,创新劳务输出模式,加强对本地劳务中介市场的规范管理,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
二是搭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在外出务工农民的密集地提供异地跟踪维权服务。
三是加大对本地就业岗位的劳动权益保障和从业环境改善力度。建立健全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劳务维权快速通道,加大对农村外出务工密集岗位的劳保督查力度。注重发挥工会的组织和维权作用,创新工会运作和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省内流动会员会籍管理制度,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在省内就业、创业。
农民外出务工仍以县外、省外为主,急需提高家门口务工比例
统计数据显示,湖北省大别山片区劳动力资源占乡村人口比重为60.2%,从业人员占劳动力资源比重为93.45%,利用率高全省0.6个百分点。2009年以来,湖北省外出务工人数逐年下降,省内县外和县内乡外的打工人数逐年上升(见表2),农村劳动力回归本地务工和创业的趋势已然呈现,这与湖北省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企业用工需求增加不无关系。
与全省比较,大别山片区外出务工人员回流的趋势并不明显(见表3),2011年,省外就业比例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76个百分点,县内乡外比例则下降了6.36个百分点。
当前,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产业结构升级转移进一步凸显了大别山片区所处中部省份蕴含的巨大劳动力资源优势,反之,若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过缓则会造成农村家庭劳动力边际效益递减。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的核心是实现农民稳定增收,关键则在于劳动力的流动。我们注意到:一方面,省内用工需求激增。“用工荒”的出现使农村劳动力成了“香饽饽”,省内一些企业甚至也出现缺工现象;另一方面,农民离乡务工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夫妻长期分居、大龄单身汉陡增等。农村的“三留”问题是经济由欠发达向发达阶段过渡的产物,解决其问题的关键是留住生产力。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村务工人员向省内及县内转移就业将在一定程度缓解以上矛盾。
建议:
一是大力培植市场主体。湖北省大别山片区要以发展优质农产品板块基地和加工业、纺织服装、钢构、汽车配件、建筑材料、医药和旅游业等特色产业为重点,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把原料开发、加工、运销和产后的流通、服务等环节留在本地,通过拉长产业链,为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开拓优质岗位。
二是大力招商引资,吸引更多沿海企业到大别山落户投资。使更多农民选择在家门口打工,解决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形成以农村富足劳动力资源之优势成县域经济发展之强势,以县域经济发展之强势解农民脱贫致富之愿景的“双赢”局面。
编辑:编辑部